今年回家是老早就起心动念的事情,由于单位举办大活动,我不得不推迟休假时间,没有见到回家夏收的父亲,等我回家,他又远赴宁波谋生。和别人不同,人家父母希望子女多回家看看,我父母却一直不让我回家,说是没有什么事情,来回跑一趟折腾,还要花很多钱。我说想回去看看,他们拗不过我,这才回家。
从池州坐高铁到阜阳3小时,不过从阜阳高铁西站到汽车北站挤公交兜兜转转要1个小时左右,等坐上去老家的汽车,半途在镇子旁下车已经是下午2点。相比旅途的劳累,踏上家乡土地的欣喜更多些。
在高铁上的时候,我大多闭目养神,偶尔睁开眼看到窗外的高楼大厦或树木风驰电掣般地远离我,似乎在催促我赶紧回家。远离城市的地方,看到沟壑不平的土地和水塘,附近就是居民,时不时地跳跃出不同色彩的房子和庄稼,感觉自然、轻松、自在。地里的庄稼十分亲切,玉米啊,大豆啊,黄瓜啊,丝瓜啊、西瓜啊,房前屋后的桃子、葡萄、石榴、杏子等果树长势十分喜人。我担心自己的眼睛错过这些熟悉的美好,手机不停地拍摄短视频,记录下回乡的点滴碎片。
等我走进家门,觉得有些奇怪,母亲一人在午休,侄子和侄女应该放暑假了啊,一问才知道出门了。一边和母亲闲聊日常琐事,一边翻腾家里好吃的,香瓜、桃子、西红柿、西瓜全部吃一遍。虽然是生活几十年的地方,回到家中,多少有些不适应,以前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现在看起来有点别扭,家中喂养的鹅、鸡、狗在门口拉屎,扔掉的果皮招引蚊子和蝇子嗡嗡叫。不过,这恰恰是当下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母亲每天的必修课,就是接送她孙子孙女上学、放学,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唠叨他们的学业。还有空余的时间,母亲就侍弄庄稼和房前屋后的小块菜地。母亲说,不像你在城里生活,一根葱都要买,农村有吃不完的豆角、苋菜、茄子、南瓜、冬瓜、黄瓜、瓠子等时令蔬菜,如果饲养了家禽,基本不用买菜了。更重要的这些菜都是自家种的,吃得放心。
在家一周的时间,除了走亲访友和看闲书,大多时间陪着母亲到镇上接送小孩、购物。更多的时候,我是漫无目的地在人潮涌动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庞,似乎寻找着破解秘密的答案。偶然手机响起来,我也是简单回应几句或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因为回到乡村很自在,什么都不用管,做自己就行了。就连吃饭这事,我也是听从母亲的安排,她叫我吃饭,我就吃饭,其实那几天没有什么饥饿感。这样的日子短时间很不错,时间长了,我有些不安,想逃离,想去远方。
内心的矛盾逐渐凸显,不得不反思,这还是我朝思暮想的家乡吗?翘首以盼的家乡怎么会待不下去?明明很想家,回到家又有些落寞,短暂停留之后又想逃离。
我想,也许,原先那家不是我的家,祖先是从别处搬家过来,只是住习惯了一个场所罢了。而现在我又要去另一个地方去安家落户,以后我的子孙就当做家。
也许,家已经成为我的一个精神符号,支撑着我向前走,越过这人生的沟沟坎坎,但是也不能长久待在家里,我向往外面的世界,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一波三折,都要走一遭,这是我的宿命。哪里是家呢,亲人在哪里,哪里是家,哪里生活得好,哪里就是家,我心安处即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