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急救指南”“泥石流来临如何躲避”……最近,极端天气中自救与互救知识频上热搜。大家对应急救护技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基础的应急救护技能,一些地方持证救护员数量年增速达到20%以上。然而,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懂自救、能自救的人占比仍然较低,洪水等灾害来袭时人们仍难免不知所措。(8月6日新华社)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一旦面临气象灾害、患者心脏骤停等突发状况时,懂自救及能对他人进行有效施救的人仍然较少。显然,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刻不容缓。
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风险社会,比如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与强度也进一步增加,各种灾害也变得频仍起来,越多民众掌握应急救护技能,越能更好应对风险社会,更能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同样,有更多市民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当身边出现急病患者时,懂得正确急救方式,利用好抢救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才能让更多急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不致因延误病情而丢掉性命。
风险不等人,生命重于泰山。所以,亟待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而且要“加急”,不能慢慢等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如何实现3%的目标?亟待补上应急技能培训资源匮乏的短板,消防、公安、医院等,要尽好应急救护培训的主体责任,比如利用好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普及急救知识,还要推动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进企业。同时,也要鼓励与支持企业重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加大对市场化应急培训教育的支持力度等。
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让更多人懂得如何自救与他救,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要不断拓展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让应急救护技能成为“国民技能”,成为化解风险、守好“生命保障红线”的重要力量,凝聚所有人的合力,筑牢社会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