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4日马鞍山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安徽省16个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全部出炉。据悉,6市经济增速超过安徽省上半年增速6.1%,3市经济增速超过7%,池州以7.9%的经济增速领跑全省。
合肥重返全国20强
从经济总量看,合肥继续领跑全省,经济总量达到5841.8亿元,这也是安徽唯一超过5000亿元的市。放在全国来看,合肥重返全国城市经济20强,居全国城市第19位,相比2022年上升2位。这是“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最具看点的区间,每年都在上演你追我赶的精彩大戏。上半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区间中,合肥经济总量低于佛山的6070.77亿元和南通的6032.4亿元,高于济南的5841亿元、福州的5781.46亿元、泉州的5750.12亿元和西安的5604.98亿元。
说回安徽省内,芜湖排在第二位,经济总量达到2322.97亿元;滁州坐稳第三位,达到1938.1亿元;阜阳以1650.8亿元位居第四;这是上半年全省4个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的城市。安庆以1452.33亿元排在第五位。马鞍山以1332.73亿元排在第六位。宿州排在第七位,为1172.4亿元。亳州位列第八,为1116.2亿元。蚌埠以1096.2亿元位列第九。六安排在第十位,为1024.5亿元。排名前十的城市,上半年经济总量都超过了1000亿元。
与2022年全年排名相比,安徽16市经济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
池州经济增速领跑
从经济增速来看,池州以7.9%的增速高居全省第一;滁州位居第二,增速达到7.6%。梳理发现,从2022年以来,池州、滁州两市的经济增速连续多个季度排名全省前列,尤其是池州排名全省第一,由此产生一个“奔池”速度的说法。亳州位居第三,增速达到7.3%,这是全省仅有的三个增速超过7%的市。
这三市为什么能够超过7%?梳理三市的经济数据发现,主要得益于二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上半年,三市二产增速均超过全省6.5%的增速。具体来看,滁州位列全省第一,二产增速达到9.6%;亳州排在第二,为8.6%;池州位列第三,为8.3%。在三产上,池州以7.9%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亳州以7.5%的增速位居第四。滁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15.1亿元,位列全省第四。
在池州、滁州、亳州之后,位居第四的是宣城,经济增速达到6.7%;六安和黄山位居第五,增速同为6.6%。这6个市都跑赢了全省增速6.1%。
与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速5.5%相比,安徽有11市增速跑赢全国。这11个市分别是池州、滁州、亳州、宣城、六安、黄山、合肥、淮南、铜陵、阜阳、宿州。
池州滁州为什么快?
在各市全力拼经济的2023年,池州、滁州为什么快?深入分析,这两市至少有三个方面做法值得学习。
一是顺势而为。池州、滁州都处在皖江城市带,两市牢牢把握深度融入长三角这个最大红利、最大势能,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奋力将战略机遇、区位机遇、政策机遇转化成发展优势,是与长三角产业链实现紧密对接的生动实践。
其次是紧抓工业。两市都坚持将工业摆在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锲而不舍抓项目,引进了一批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大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动能。上半年,滁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新增规上企业(含2022年度入库)326户,比同期多40户,总数达2469户,居全省第2位。池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居全省第一位。特别是重大项目牵引拉动作用明显,10亿元以上的重大投资项目55个,完成投资额增长129.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6.1个百分点。
三是善作善成。两市的干部队伍拼劲很足,不断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展现了迎难而上、乘势而上、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这是滁州、池州两市经济增长快速的主要密码,值得其他市学习借鉴。据决策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