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在上演一场怎样的较量?几天前俄乌动用无人机互袭对方首都之后,8月5日,俄罗斯民用油轮又在刻赤海峡受到乌克兰无人艇袭击,这也是不到24小时内俄罗斯再次受到此类袭击。同一天,基辅等多地受袭爆炸,乌全境拉响防空警报。在俄乌冲突持续背景下,一场有关乌克兰问题的“外交戏”登台。为期两天的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6日在沙特阿拉伯西部海滨城市吉达闭幕,与会各方强调通过国际协商实现乌克兰危机和平解决的重要性,中国代表应邀参会。
无人装备频现身
俄方一艘油轮5日在刻赤海峡遭乌方无人艇袭击,俄方谴责乌方对民用船只发动袭击并誓言报复。而根据乌方说法,它袭击了一艘为俄军运送燃料的大型油轮。乌方还表示,俄罗斯船只或克里米亚大桥发生的任何爆炸事件都是“绝对合理和有效的步骤”。如果俄方希望“爆炸”停止,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乌领海和领土。
外界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乌方无人驾驶设备频频现身于攻击行动中。
以无人艇为例,在去年10月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港袭击以及今年7月刻赤大桥袭击中,无人艇都扮演关键角色。进入8月以来,它们更成为“黑海常客”,短短6天3次针对俄军用民用目标发动袭击,前两次分别被摧毁和击退,第三次终于得手。
相比在水中神出鬼没的无人艇,“天降杀器”无人机同样令人防不胜防。
8月1日,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再次遭无人机袭击,这已是7月以来莫斯科第5次遭到无人机袭击。8月2日,俄方动用无人机还以颜色。基辅传出多次爆炸声,市长称无人机成群结队向基辅飞来。
在此之前,乌克兰方面也曾发布遭到俄方无人机袭击的消息。5月14日,乌克兰空军司令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说,当天凌晨,俄罗斯使用无人机、“口径”巡航导弹等从多个方向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乌空军拦截3枚巡航导弹和25架无人机。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表示,无人驾驶设备的运用有常态化趋势。尤其对于乌克兰而言,这些设备成本较低,隐蔽性好,且在西方帮助下实现量产化、国产化,有助乌军对俄境内目标发动“奇袭”。
与此同时,乌克兰从西方获得远程打击武器数量有限。既然“压箱宝不够”,那就“无人机来凑”——它们可使乌军对数百公里以外的俄重要军事和政治目标发动频繁攻势。
在张弘看来,乌方无人驾驶设备的袭击目标凸显其战略意图。
无人艇最近多次针对新罗西斯克港口附近目标。该港和索契、塔曼等6个港口被乌军视为“军事威胁”水域,属于乌方扩大打击范围之列。张弘说,新罗西斯克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外运的重要枢纽。乌克兰希望对俄打击乌运粮港口实施对等报复,并对俄罗斯经济构成压力。
无人机则专门用于袭扰俄境内莫斯科等大城市,意在对俄施加政治和安全压力,实现乌总统泽连斯基提出的“战争会逐渐回到俄领土”的目标。张弘说,莫斯科周边虽然部署了S-400防空导弹系统,但主要针对导弹和战斗机,对于“低慢巧”的无人机有点力不从心。铠甲-S防空系统则数量不够,防御起来难免有“漏网之鱼”。
军事专家王强指出,无人驾驶设备作为远程火力投送平台,具有成本低等优势,被严重缺乏人力资源的乌克兰所青睐。乌军无人机还能与北约情报、指挥系统结合,实现高效作战,提高攻击精度。此外,北约曾给乌克兰设禁区,即不能使用它提供的武器攻击俄本土。而今,采取“北约提供散件,乌方自制军备”这种模式,能减少北约顾忌。
“从俄罗斯来看,它依靠传统防御力量,仍有办法应对无人驾驶设备的袭扰。乌军要突袭战略性目标,仅凭无人机很难做到。但打击民用目标会相对容易。”王强说。
在王强看来,目前还不能说无人装备改变了战争形态,尚未出现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规模无人驾驶设备大战。但无人装备确实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作战方式,尤其对乌克兰而言成为火力打击的有效补充手段。
战场态势仍胶着
再把视线从俄船遇袭的黑海海域转向整个乌克兰战场。自乌克兰6月初发动反攻以来,已过去2个月。目前战场态势如何,又将如何发展?
张弘说,目前乌军并未如预期那样迅速取得战果,没有大面积“收复失地”。这表明俄军在扎波罗热、赫尔松部署的三重防御——龙齿、战壕、地雷阵发挥了作用。俄国防部公布的乌反攻期间死亡人数为4.3万。
但与此同时,乌方仍在不惜代价发动攻势,例如在扎波罗热方向突破俄军第一道防线,向第二道发起冲击。这凸显出两点。
其一,乌军将反攻视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因为只有拿出像样的战果,才能不负西方的支持,而援乌的西方国家也才能向本国选民交代,继续对乌“下血本”。
其二,乌军已从西方获得反地雷装置、集束弹药等军备,并在乌克兰南部大量使用。这些军备帮助乌方缓慢向前推进。尽管速度慢,但保持这一节奏和态势的话,第二道防线被冲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王强看来,战场态势仍处胶着状态。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的话说,就是乌克兰反攻进展比预计要慢,“真的需要一些耐心”。由此可见,在西方眼中,无论是自己教给乌方的战法,还是援乌武器的效能,都没充分发挥出来。
在评估战局走势时,王强认为,乌东内部冲突已持续长达9年之久,这期间冲突双方都建有军事工程,需要集团军级别进攻能力才能“破防”。但乌克兰迄今投入的,基本为旅级或低于旅级作战单位,主要围绕村镇和居民点进行争夺。因此,距离突破军事工程防御圈还有一段路要走。
还有舆论指出,“对于基辅来说,时钟在嘀嗒作响。”因为到了秋天,雨季来临会使未铺设的道路变得泥泞,军事推进将变得困难。更重要的是,明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周期将会开始:如果乌克兰在战场上不能取得任何决定性进展,那么美国和北约的支持很可能不会继续保持目前的高水平。
“促和”声音扩大
与俄乌针锋相对的“战争剧”同步,一场有关乌克兰问题的“外交戏”近日上演。
应沙特邀请,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已赴吉达出席5日至6日举行的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4日称,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
为期两天的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6日在沙特阿拉伯西部海滨城市吉达闭幕,与会各方强调通过国际协商实现乌克兰危机和平解决的重要性。
据沙特媒体报道,超过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与会者听取了各方代表就乌克兰问题所作发言,并就乌克兰提出的和平解决方案展开讨论。
“对话总比战争强。”张弘说。借这一场合,还可以让发展中国家与乌克兰、西方彼此倾听关切,包括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难民、人道主义等问题,有助于各方调整立场,或者软化斗争态度。
王强认为,中国秉持中立原则是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有利条件。中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发布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立场文件等举措,也是各方看重的。此次中方仍站在和平一边、公道一边,与各方坦诚交流。
在张弘看来,此次国际会议也证明,通过对话支持和平的声音越来越大。国际社会意识到,西方一味拱火无助于解决冲突,反而会激化矛盾。然而遗憾的是,美国等一些国家并未放弃这一做法。
有消息称,美国本周可能宣布对乌克兰提供4亿美元军事支持。美国陆军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则预计最早将于9月初抵乌。此外,美国还在等待欧洲提交乌军F-16战机飞行员最终培训计划。
张弘说,一方面,乌军在使用西方提供的“豹”式坦克后,并未实现突破,可见西方“送装备”对俄乌战局的影响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美国试图将俄乌冲突演变为一场持久战,让乌克兰充当大国博弈的棋子,去不断消耗俄罗斯。
王强说,美国实际上是利用这场战争绑架欧洲,逼迫欧洲选边站队并调整产业链,以符合美国利益。美国此番操作也是为日后更长远的大国竞争做准备,对此应予以警惕。综合新华社、《解放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