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红星
近日,合肥市教育局联合市体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含公办中专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安全有序向社会开放,做到应开尽开。(8月8日《新安晚报》)
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是一件好事,体现了教育为民的宗旨,肯定会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好评。
据悉,全国大约有2/3的体育设施建在学校。在社会上体育场馆十分“紧俏”的当下,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无疑有助于缓解体育场地供需矛盾,还可以减少学校体育场地经常性闲置造成的浪费。
当然,一些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后,出现了喧哗、乱扔垃圾、形迹可疑人员进入校园等不文明、不安全的现象,压制了学校开放体育场地的积极性。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作为校方来说,最担心和最头疼的是安全和管理问题。
做好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首先要“把好门”。这次合肥市校园体育设施开放对象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青少年学生、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组织。对患有传染病或心脏病等严重基础疾病者、精神病患者、醉酒者及带机动车、自行车、宠物等人群,均不允许进入学校健身锻炼。对申请进校人员要落实信息准入要求,各地各校可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对进校人员进行管理。
其次,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安全管理。这次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在醒目位置向社会公告开放区域、开放时间、管理制度以及风险提示等事项。学校对不遵守管理规定产生不良影响的人员,有权取消其入校锻炼资格,对拒不执行管理规定人员,学校可及时报告属地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学校要每天对所有体育设施设备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防止因设施设备隐患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是一项“暖民心”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持续开展此项工作,既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也需要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其间,社区人员参与必不可少,应加强学校、社区之间的相互沟通、良性互动,发动社区内退休职工、有管理热情的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志愿者,帮助学校共同做好体育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从而减少学校管理的成本,减轻教职工的工作任务,取得“一举多赢”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