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的黄萍花200多元购买了陪拍师一个下午的服务,感觉还不错,从此便成了购买陪拍的常客。“有时出门玩,不好意思老叫朋友陪我,花钱买个‘搭子’挺好的”。专家认为,陪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当事双方多通过社交平台或更为私密的聊天软件进行沟通,缺乏正规性,且存在安全风险,需要提高警惕,进行规范。(8月9日《法治日报》)
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陪拍在一些城市年轻人中逐渐流行,是年轻人更乐于接受陌生人和新生事物,并能正确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年轻人的年轻心态,很关键。而有人一提到“陪”字就产生丰富的联想,甚至忧虑重重,指出这不行,那不规范,这有风险,那有隐忧,正是基于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文化层次,对同一事件观点存异的反映。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当下,什么时候给自己拍一张照片,抑或选择什么样的背景、呈现什么样的效果,都不是复杂的事,更不是了不起的大事。不介意拍照效果,却愿意花钱买陪拍,说到底,是年轻人以此为借口,在外出旅游时找一个能说话的人。年轻人外出时有了陪拍,不仅能在旅游景点尽快找到绝佳的拍摄点和网红打卡地,陪拍也能起到短时间导游、聊天的作用,帮助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旅行不孤单,同时有助于满足学会与更多陌生人交流、相处的泛社交目的。
解析后不难看出,线下陪拍服务的意义,过程远大于其结果。而且,无论陪拍是专职还是兼职,50元到100元1小时的费用都不是高不可及。另一方面,提供陪拍服务的年轻人,通过“拍照+陪伴”劳动,展示导游、表达、交友等能力,并以此获得收入,也是对就业渠道的扩展。
伴随着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的兴起,出现一些人们预想不到的问题也是正常现象。期望处处顺顺当当,一点问题没有,是不现实、不客观的。偶有问题,涉事各方能正确应对,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可以存戒备之心,小心方能使得万年船,却也不必太较真,用迂腐的老眼光看新事物,可能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
对新生事物,监管部门通常也是让其先飞一会儿,出现危害社会的案例,才对症下药,依法处理,或完善立法,规范运营。从这个层面看,线下陪拍服务双方,都需要谨慎从事,自觉自律,守住底线,不踩红线,让人生丰富多彩,又避免受到法律制裁。 卞广春/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