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社恐”有药可治是好事,但别“吃错药”
  近日,美股医药公司VistaGen在其官网上发文称,其用于治疗社交焦虑症的一款药物的3期PALISADE-2试验取得积极的效果。消息传到国内,一些网友表示,原以为“社恐”只是内向,没想到真是一种病。什么是社交恐惧症?自称“社恐”的人是一种调侃,还是真的患有社交恐惧症?相关医学专家表示,内向不等于“社恐”,药物治疗要谨慎,不管是长期还是临时用药,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8月10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社恐”有药可治,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很可能认为,有了这种药,自己害怕与人接触、尤其不敢与陌生人见面的老毛病可能就有救了。一药在手,不必被动成为“宅男”或“宅女”,从此可以尽情与人交往,从“恐惧社交的人”,变成“恐怕没有社交的人”,岂不美哉?
  假如真的有人这么想,恐怕是“想多了”。因为普通民众口中的“社恐”,与医学上的“社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医学上的“社恐”是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的简称,这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而普通民众口中的“社恐”,是一个被泛化的概念,一些在陌生人面前稍感羞怯、或与人接触时感到自卑或有压力的人,往往都会自嘲属于“社恐”。倘若有人将民众口中的“社恐”当作医学上的“社恐”来治,十有八九会“吃错药”。
  与“社恐”概念被泛化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同样值得高度重视。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但就诊率却一直很低。据统计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超过5000万,总体就诊率却不到20%。并且相比其他精神疾病,“社恐”在民众看来,似乎显得“更不像是病”,甚至认为不过是性格不合群而已。因此,即使有人真的患上了医学意义上的社交焦虑障碍,也很难被确诊,更谈不上得到规范治疗。对于这部分人,治疗药物再有效也是枉然,因为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不是无药可用,而是没有去寻求诊疗的意识,进而也就无从治愈。
  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目前以心理咨询和药物辅助治疗为主,我国其实已有不少治疗药物。但无论是等待新药上市后使用,还是利用已有的药物进行治疗、或接受心理咨询,都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对这种病要有正确和理性的认识,既不能无视其存在,从而导致有病不治,更不能夸大药物的作用,甚至将新药当“神药”,从而导致药物滥用。
  尤其需要防范的是,民众将口头调侃混同于医学概念,进而过于泛化“社恐”,并错误地理解“社恐”药物的用途。若如此,此新药的出现,不仅不是“社恐”者的福音,反而可能成为祸害。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