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8月11日头版头条报道 近日,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的簸长山上,一群年轻人踩着石子小路、顶着烈日爬到半山腰。他们顾不上擦汗,将摄像机镜头对准一群白山羊,体型结实的山羊正悠闲地喝着山泉水。
“萧县是安徽有名的养羊大县,每年的伏羊美食文化节更是让这里‘羊名’大噪。今天的第一站咱们就从源头出发,和羊来一个近距离‘对话’,了解萧县青年如何把羊养得这么好。”“团团”主持人对着镜头说。
随着镜头移动,节目“主角”——34岁的徐向东登场。徐向东从小在山村长大,一心想规模化养殖山羊。面对镜头,他有些紧张,“萧县山羊,本就是闻名遐迩的地理标志产品。山上有大量绿植、中草药,山羊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
这档节目名叫《我的青春在家乡》,是主题教育开展之后,团安徽省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出的直播类品牌活动,镜头里的主角都是基层一线的年轻人。
用青少年喜爱的形式宣传基层青年
“感谢节目组为乡村青年提供展示机会,让我将白山羊的特点和养殖技术讲给广大观众。”徐向东坦言,自己目前处于创业初期阶段,一直抱着老一辈口口相传的养殖经验,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都有进步空间。他也希望借着节目打响知名度,获得更多专家的科学指导。
节目在当地“伏羊节”期间播出,效果超出了徐向东的想象。一方面,他所在合作社的白山羊销量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另一方面,有6名在外打工的同村伙伴在看到视频后与徐向东联系,打算回乡发展。
“每次拍摄前,都会反复到现场踩点,设计和完善脚本,也会临场随机应变设计贴近实际的问题。”在《我的青春在家乡》工作人员看来,节目不仅可以帮助“带货”,更大意义在于用青少年喜爱的形式,展现青年带动家乡百姓致富的故事和经验,聚焦乡村青年创业就业需求和乡村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
各级团组织联动形成矩阵效应
截至目前,团安徽省委《我的青春在家乡》已上线15期节目,总浏览量突破1835.8万次。同时,其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青春在家乡”专栏,链接相关会议资讯和政策,帮助乡村创业青年及时了解政策信息。
安徽各地团组织也纷纷根据地方特色开展相关活动、挖掘基层青年故事。团池州市委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我的青春在家乡·我为家乡代言”故事征集,以图文、视频形式推送青年创业者、在村任职选调生、基层青年工作者等主题故事24期。
“电商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家乡特色农产品,一端连接广阔的市场。感谢团组织搭建的宣传平台,让我既增长了见识,也找到自身不足。”90后查浩明是池州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负责人,2017年从北京返乡创业,在打造家具电商团队过程中,遇到人才缺乏瓶颈。他想通过活动分享创业心得,吸纳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团队。
团合肥市委紧扣城市名片,开展“我的青春在合肥”网络直播活动,首期活动走进巢湖市黄麓镇,呈现非遗传承人刘娇娇传承纸笺加工技艺的故事;团淮北市委组织青年学子对烈山区农村非遗标志、非遗包装礼盒等进行创意设计,艺术化推介家乡。
事实上,“我的青春在家乡”不仅是一档节目,更是安徽团组织帮扶乡村青年的品牌项目。“以节目为牵引,我们打出一套工作组合拳,每项工作明确牵头部门、时间节点和进度安排,将主题教育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给基层青年办实事的具体实践,落脚点是解决青年问题。”团安徽省委“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牵头人张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