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封神第一部》正在热映,目前票房已破20亿元。相比前期的一些质疑声,影片口碑不断上升,总体态势低开高走。包括于适、陈牧驰、此沙、侯雯元、黄曦彦、李昀锐等在内的“封神质子团”奉上了真诚的表演,展现出商周时期青年战士孔武有力的体魄,他们英武健美的形象迅速火出了圈。《封神三部曲》总投资30亿元,如此庞大的投资,大量新人演员做主角,这对于导演乌尔善和挑大梁的“封神质子团”而言,都是一大挑战。而随着电影热度和口碑不断提升,新人演员们的表现在很多观众眼中都“立”住了!新人演员们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了演好质子他们有多拼?近日,片方放出的幕后纪录片揭示了“封神质子团”的诞生。
选年轻演员核心标准是“真实”
《封神三部曲》从2014年6月开始筹备,在写故事梗概的时候,乌尔善就知道不可能找有知名度的明星。第一是年龄因素,这些角色的设定都是年轻人,姬发、殷郊在20岁左右,妲己入宫时才16岁,适龄的演员比较少。第二是时间,影片要真实呈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而且要连拍三部。演员们必须接受长达6个月的动作和马术训练,通过考核后才能确定参演电影。再加上一年半的拍摄时间,其间不可以接任何其他项目。乌尔善说:“成名的演员不太可能接受将两年时间全部交给一个剧组,对他们来说风险也比较大。”
乌尔善认为,导演最核心的工作是选对演员,这大概占85%的比重,还有15%是帮助他们把角色完成好。乌尔善坦陈,这些孩子行或者不行,决定着这个项目的生与死。“封神”的新演员们基本上没有上过专业表演学校,没有表演经历。到底怎样才叫选对演员?乌尔善认为,找年轻演员的核心标准是“真实”,如果演员的内在和角色的契合度较高,那演员一定能演好这个角色。
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剧组共分为8个试镜小组,从2017年初在全球范围内海选,最终从1.5万人中选出30多人进入训练营,自2018年1月开始进行为期24周的集中培训。他们需要能表演、会骑马、能格斗,而且要有好的身材,看起来真的像古代的战士。
在影片幕后纪录片《新人演艺训练营》中可以看到,演员们最基本的课程是表演课,一周上5次表演课,由刘天池等名师担任表演指导。此外,他们还要学习武术、马术、弓箭、鼓乐、古琴等内容,以及先秦文化史、礼仪课、影片赏析等文化课程。新人演员们通过以上学习去理解和接近角色。
乌尔善心中的姬发,是内心充满了理想、性格坚韧的孩子;殷郊,是带着贵族自信的悲情角色;妲己,天性纯真但脸上的迷茫正好能展现狐狸来到人间时的陌生感。在影片幕后纪录片《新人演艺训练营》中可以看到,在进入训练营一段时间后,演员与刚入营相比,无论是外形还是精气神,都像换了一个人。
“质子”剪影镜头都不用替身
“质子团”到底有多拼?1996年出生的于适,在报名进入“封神演义训练营”之前,是一名青训体系下培养的篮球运动员。《封神第一部》和“封神演艺训练营”,是于适演员生涯真正的起点。在训练营24周的专业课程和高强度的封闭
训练中,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会演什么角色,只是在训练营里不停地学习表演、马术、骑射、武术、剑术、古代礼仪等专业技能。于适说:“参加训练营让我感觉到又回到了小时候的训练状态,每天早上差不多5点半就要开始跑步,课程安排得很满,到晚上9点结束。虽然我有过从事体育训练的经历,但依然感觉很累。”
到临开机前最后几天,于适才得知《封神第一部》开机的第一场戏,也是他的第一场戏,主要内容是姬发驾着雪龙驹重回西岐,而自己拿到了姬发这个质子团中最重要的角色。这场戏中有一个镜头,只有人物的剪影出现,但因为拍摄用上了无人机,马容易因害怕作出躲闪动作,而出现意外情况。因此剧组商量说,剪影镜头看不到脸,可以让马术老师来做替身。但于适坚持要自己完成。“之前在训练营练了6个月,我也没觉得辛苦,就是因为想全力做好这件事。所以哪怕就一个镜头,哪怕没有我的脸,我也希望那是自己完成的。”
饰演杨戬的此沙,原本和于适同属殷商“质子团”成员,但好不容易把“质子团”的功课都学会,却接到要演杨戬一角的消息。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在一个月时间里减重20来斤。打破之前的体态和人物个性感觉,开始练习威亚和杨戬的武器三尖两刃刀,并在乌尔善的建议下抄写道德经、练习眼神、养绿植、绕山跑等,贴近杨戬的人物形象。最后,荧幕上一身白衣、仙气飘飘的杨戬,让观众又认识了一位高颜值“二郎神”。
《封神第一部》更多的幕后故事还在继续挖掘,不断有观众在社交平台表达对“质子团”6位新人的喜欢,“每一个我都爱”——观众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影视作品创作精益求精的呼唤。当一部作品的主创能用匠人精神来对待作品,不速成、有信念,不糊弄观众,这样的作品,谁不期待?据《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