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连续两年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考和省考断面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向纵深推进,一批区域、流域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0年以来,马鞍山市奋力担起长江大保护的重任,争当生态环境保护的“模范生”,在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方面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昔日脏乱差的薛家洼变身网红打卡地
马鞍山薛家洼曾是一处脏乱差的地方。2019年,当地开始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如今,“脏乱差”变成了“美如画”。
8月16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江面波光粼粼,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发的生态图景。
薛家洼地处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位于马钢厂区和两个中心城区交会处,占地986亩,原有非法码头3家,散乱污企业7家,固废堆场1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个,危旧民居96户,停靠渔民作业船、住家船223条。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中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军向记者介绍,这句话曾是薛家洼的真实写照,环境脏乱差,生态问题非常突出,也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安全。
葛军说,2019年他们入驻薛家洼,当年这里也开始了整治。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56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工程……葛军说,除此之外,薛家洼还坚持流域治理,强化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保留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建设长江绿色廊道,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禁渔和渔民退捕转产。
据了解,薛家洼生态园积极与权威机构、专业力量合作,设立园区“环保管家”,开展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实时监管、大气污染综合监控、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专业服务。启动“智慧环保”建设,形成问题预警、现场巡查、督促整改、资料存档回访的闭环管理。
如今,长江东岸实现秀丽巨变,薛家洼生态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环境整治让景区成为滨江绿色风景线
“一代诗仙捉月地,千古画卷采石矶。”老牌景区采石矶也曾因为自然生态问题发展受限。
8月16日,马鞍山市江东文旅康养集团总经理吕龙告诉记者,在治理前,采石矶景区周边环境较差,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环伺。后来,通过长江东岸环境整治,非法码头不见了,变成了亲水平台;散乱污企业也不见了,换来的是杨柳依依、芳草萋萋,优美的环境瞬间将旅游档次拉高。“可以说,长江东岸的环境整治是采石矶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关键性、决定性措施。”吕龙说。
“景区游览区域从原核心景区0.97平方公里扩展到3.92平方公里,包含采石矶观光区、荷包山战争遗存区、望夫山文化旅游区、滨江湿地旅游区、采石古镇休闲体验区5大功能区。”吕龙向记者介绍,长江大保护对长江东岸原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露天固废堆场等进行集中整治,实施沿江驳岸、栈道、栈桥、游道、绿道、观景平台、绿化美化等工程,如今旅游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秀,形成了一个生态自然、开合有度、文韵深厚的滨江绿色风景线,已成为长江文化生态旅游一张夺目的名片。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治理地表水污染
2021年6月,马鞍山市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示范市。马鞍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道文向记者介绍,两年来,马鞍山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相融合,坚持系统施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实施的原则,积极打造“长三角滨江多雨工矿型”海绵城市示范。
建桦园老旧小区是马鞍山市海绵改造工程的范例。8月16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的建桦园。
据介绍,建桦园进行了建筑雨落管断接,让屋面雨水径流汇入建筑南北两侧海绵设施进行下渗、滞蓄,同时在小区内人行道、停车位及晾衣区采用透水铺装,合计1356平方米,促进雨水径流下渗,有效削减了雨水径流量。此外,在小区内绿化空间设置雨水花园132平方米,下沉式绿地396平方米,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超标雨水径流通过溢流井排至小区雨水管网,确保雨水径流的安全排放。
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新路径
记者从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三年来,马鞍山市高起点谋划打造长三角“白菜心”,主动学习“杭嘉湖”的先进理念和工作做法,对标找差,明确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的路径、方法和任务,全力推动实施。
马鞍山市全面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在完成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长江西岸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开展“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重塑了美丽长江马鞍山段新岸线。
马鞍山市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2021、2022年连续两年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高标准强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改工作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向纵深推进,一批区域、流域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年来,马鞍山市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市场化推进矿山修复新模式,成功申报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项目,联动监管规范废弃矿山设施,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马鞍山新路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项春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