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个城市开始整治网约车“一口价”,比如上海、武汉、合肥、石家庄等城市。但围绕着该如何对待“一口价”和是否取消“一口价”,不论在网约车司机端,还是乘客端,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争议中的“一口价”
所谓网约车“一口价”模式,是指乘客在输入起点和终点后,系统根据该行程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行程路线,给出结算价格。这一模式区别于传统计程车(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根据路程和路况分段计价的模式。
“一口价”核心的优势在于其低廉的价格。
来自杭州的公司职员李萌表示,自从有了“一口价”模式,其打车费用大为降低,比如从公司到家这段距离,快车一般在40元上下,但是“一口价”往往只要二十五六元。她说,原来叫拼车单运行时间长还经常拼不到,有了“一口价”以后,不论是价格还是时间都更为划算。
除了较为低廉的价格,不少网友支持“一口价”模式的原因在于,其能避免司机绕路行为,对乘客更有利。
与乘客欢迎态度不同的是,不少司机对“一口价”有不同的看法。
来自深圳的网约车司机李建民并不认可上述说法。在他看来,除了较为低廉的价格,“一口价”最为不合理的地方在于,让司机承担了城市拥堵的成本。他说,“现在城市堵车严重,高峰期经常半小时连两公里都走不了,不论是传统计程车还是快车模式,都是司机乘客共同分担,而非‘一口价’只让司机承担。”
然而,是否开通“一口价”的选择权在司机端,属于自由选择,那司机为何对此如此抵触?
李建民认为,目前类似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对“特惠价”“一口价”可能有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派单层面的倾斜。他说,“和很多身边同行交流过,不开‘一口价’‘特惠价’不行,动不动几小时接不到单,即使接到单,也是一些小单,开了‘特惠价’才有正常的单,才有机会抢到大单。”
在李建民看来,正是平台这样的策略,导致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抵触“一口价”,但为了生计不得不接“一口价”。
记者联系多位网约车司机核实,李建民的说法得到这些司机的确认。而在社交网络上,不少司机同样反映了平台上述的倾斜策略。
是否合规?
那么“一口价”的存在,在现有交通体系中,是否合规?是否涉嫌扰乱市场?
“当前,网约车行业的‘一口价’主要问题是随着价格水平不断降低,带来了单纯以价格为手段的恶性竞争。”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运输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表示。
安全性是“特惠价”“一口价”无法回避的问题。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说出了他的经历。“曾经体验过‘一口价’的服务,竟然打到了用货运车辆做客运服务的网约车。不仅如此,一上车司机就抱怨说遇到了高峰期堵车,耽误了他挣钱。”杨新苗说。
在杨新苗看来,在价格上面,网约车更容易出现多样化的价格,但必须建立在运营安全和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
在杭州集中整治“一口价”之前,部分省会城市也有类似动作,如武汉、合肥、石家庄等。
“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约出租汽车是出租汽车的两个主要类型。在出租汽车类型领域,因为有了网约车,才有了出租汽车服务档次快速提高和规模翻倍增加。”杨新苗说。
此外,从服务质量层面出发,“一口价”还有极大的调整空间。杨新苗认为,站在司机角度,早晚交通拥堵时段的“一口价”显然不受欢迎。在他看来,可以在特定的低峰时段,有限的区域测试磨合,寻求多方的认可。
“一口价”的土壤
“机场接送机等预约式服务,可以多尝试‘一口价’,而从交通拥堵以及车辆对道路占用等层面考量,对于即时型网约车,应该减少城市早晚高峰期间的‘一口价’。”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
但顾大松也分析,之所以出现网约车“一口价”的定价模式,与当下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他说,“最近几年新注册司机不断增多,但订单量远没跟上司机数量的增长速度。”
在2021年滴滴APP下架期间,以高德、百度、美团等为代表的聚合平台,聚集了众多中小型网约车平台迅速崛起,打破了此前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
越来越多的司机、越来越多的平台和“原地踏步”甚至还在减少的总订单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口价”盛行的土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