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坚守,是喜爱也是责任
——徽派版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潘荣明做客徽派
  徽派版画兴起于明代中叶的徽州,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钩、勒、皴、擦、点,画家们刻雾裁风,以山水之有形,绘徽韵之无限。
  无人机俯瞰的徽州景色,山水人烟本身,就像一幅无可比拟的徽派版画作品。徽派版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潘荣明,就在青山绿水的歙县深渡中心学校默默耕耘,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代徽派版画传承人,正努力重现这门手艺往日的荣光。近日,潘荣明走进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以条理清晰的线条描述和传承创新的块面表达,给我们讲述了他和徽派版画的半生情缘。
  刻雾裁风——
  我喜欢黑白版画高度的概括性
  徽派:潘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徽派版画吧。
  潘荣明:徽派版画就是我们徽州的一个传统技艺,它诞生于明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刻书,所以它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雕刻起来,很精美华丽,特别是线条,以阳刻为主。
  徽派:您从事徽派版画的学习和创作,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历程?
  潘荣明:当初在徽州师范的时候,1988年吧,当时是四年制,我们一二年级时音、体、美三样全部要修,到了三年级以后呢,就要从三者中选一项,我就选修了美术。我本人对徽派版画非常感兴趣,第一幅版画就是在徽师的第一篇作业,后来被老师推荐到当时的《黄山日报》发表出来了,激发了我继续学下去的兴趣,到现在有30多年了,一直没有中断过。
  徽派:您是怎么被评为非遗传承人的呢?是因为家学的渊源,还是在这方面的成就得到了肯定?
  潘荣明:在2008年,当时搞版画的人才很少,像我们这边已经到了要保护的地步了。我当时已经在版画领域小有所成,所以就把我推荐到省里,第一批的省级徽派版画的非遗传承人就定下来了。当时只定了两个人,我是在学校从事创作和教学,另一个是祖传的。
  徽派:您刚才说,您在学校里面做传习,让更多的孩子来关注、来学习。这和您平时创作有冲突吗?
  潘荣明:没有什么冲突,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美术。我们学校的传习是从2011年12月开始的。因为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刚好与非遗教育进校园结合起来,后来还拓展到少年宫。由于成绩比较突出,2016年学校被评为省级徽派版画教育传习基地。每个礼拜两节课,定期排出课表,学生自愿参加。
  徽派:您觉得版画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为什么您会如此痴迷于版画艺术?
  潘荣明:我就是喜欢这个事儿,特别喜欢黑白版画高度的概括性。徽州版画是我们徽州的一种传统的技艺,作为徽州人,我觉得还是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徽派:徽派版画和常规意义上的版画有什么区别?它具体有什么特点?
  潘荣明:我觉得在技艺方面,徽派版画以线条为主,雕刻得非常精美华丽,同时还有一种人文的气息在里面。
  徽派:我个人理解,徽派版画指的是题材,偏向皖南地区,是不是这个意思?
  潘荣明:徽派版画作为一种技艺,题材也很多,当时有一种实用性,比如票据、刻书,还有民间的门神,尤其是刻书,是非常有名的,当时出版的那种书籍,都是以这个技艺刻版。
  徽州的根——
  不能忘却的是徽派版画的记忆
  徽派:现在很多非遗都面临传承的压力,您个人是否担心这种情况?
  潘荣明:现在学徽派版画的人多了一些,主要原因是国家重视,加上我们徽派版画非遗传承人一起努力。我们这边成立了许多研学基地,学习了解体验徽派版画的人越来越多,我不存在担心,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
  徽派:您教的这些孩子里面,大部分是以学业为主,您觉得这些孩子中的某些人,会成为传承人吗?
  潘荣明:结合我们是中小学的这个特点,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孩子带入门,让他们了解徽派版画的相关知识和技艺,以后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我们的根是在徽州,徽派版画的根在徽州。然后把徽文化传承下去。
  徽派:您觉得青少年学习版画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潘荣明:我们现在不是提倡美育嘛,版画其实也是一种美术啊,传统美术是美育的一个方面,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动手、动脑,还要有耐心,这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和素质提高都非常有帮助。
  徽派:您觉得几岁是开始学习版画的最佳时间?
  潘荣明:木刻版画我觉得应该在三年级以上,也就是十岁左右吧,因为太小了会刻不动;其它版画呢,从低年级也可以。
  徽派:请您大概介绍一下徽派版画的制作过程。
  潘荣明:第一步就是要设计草稿,起稿要体现出版画的特点,比如说要以线描为主的,就要以线条为主;假如以黑白为主的,就要以块面为主。第二步,要把这个稿子转运到这个木板上来。第三步,在底稿上涂上底色,然后雕刻。第四步就是印刷了。这里的印刷,可以油印,也可以水印,我们学校基本上以油印为主,印刷出来就是成品。所以版画完整的过程就是——起稿、转运、雕刻、印刷这四个步骤。
  徽派:整个版画制作过程,大概要多长时间?
  潘荣明:这个时间是比较长的,特别是雕刻,因为版画讲究的是精雕细刻;当然印刷也很关键,所谓“三分刻七分印”嘛。我们在学校训练,主要是以雕刻为重点。比如这一幅套色的版画,同样的一个稿子,我们至少要四块板,最后才能够合成一个彩色的印刷品,再加上我都是用零星时间来制作,两个月是至少的。
  传承创新——
  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创新
  徽派:非遗项目在传承保护之余也面临着创新的任务,这也是你考虑的问题吧?
  潘荣明:作为传承人,第一要传承,第二要创新。我认为重点还是创新,假如光是传承,学得再好,也就是老祖宗那一套,突破不了。所以我们在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比如题材的创新,之前徽派版画注重实用性,而现在则强调装饰性艺术性;制作工具上的创新,要吸收一些现代版画的工具,我们以前的传统是“一刀走天下”,后来也用了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等各种刀;还有材料创新,现在可用三合板、五合板,另外还有印刷工具的创新,以前都是水印,现在也可以用油印,包括套色的也可以用各种颜色的颜料,所以从材料上我们也有不少创新。
  徽派:可能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创新。
  潘荣明:对。最终还是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我们不能拘泥于古人技法。
  徽派:您执教过程中,总共有多少个孩子跟您学过?
  潘荣明:这个很好算,因为这个基地每一年都是20到25个人之间,到现在应该有11年了,总计有将近300人。
  徽派:能不能用比较概括的话,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下徽派版画?
  潘荣明:版画呢,我觉得是一门非常高雅的艺术,看起来工序非常的复杂,但是由于版画从起稿、雕刻到印刷,都可以体验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希望每个人都来体验一下。比如在我们的传习基地,孩子们可以选起稿、雕刻、印刷中的某一个环节来体验,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文张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