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香港海关有了首支“国家文物鉴别专队”
  刘玉龙和同事戴着口罩和手套,用放大镜对准一块玉石细细察看纹理,并对着光线反复观察;桌面上,一台特制的微型摄像机无声地摄录着,红色指示灯一闪一闪。
  “口罩和手套是为了防止飞沫和手汗,用放大镜看细节,而摄像机摄录下全过程,便于万一文物在打开时破损可以照原样修复。”刘玉龙说。
  刘玉龙既不是珠宝鉴定师,也不是文物从业者,而是香港海关情报科监督。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香港海关首支国家文物鉴别专队“队长”。
  今年7月初,为提升打击文物走私的执法能力,香港海关成立首支国家文物鉴别专队。
  在刘玉龙眼里,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我们海关作为口岸主要执法部门之一,守护着祖国南大门,责任重大。成立专队,意味着我们要在各方面加大投入,坚决打击文物走私,保护国家文物安全。”
  专队成员从内部选拔,选拔标准除了海关工作方面的要求外,一要普通话达标,二要爱好文物,热爱中华文化。
  消息一公布,100多人报名,署理高级督察倪百禧是其中一个。以前读历史小说时,敦煌文物流失的情节曾让倪百禧耿耿于怀。“现在有机会亲身参与,能为保护国家文物做些事情,一定不能错过。”
  “没想到竞争这么激烈,考官比入职面试还要严格。”她至今还记得自己面对五位考官面试时的紧张。
  经过选拔,倪百禧和来自香港海关不同部门的30名同事加入了专队。专队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行动”,是集体去陕西西安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参加由国家文物局和香港海关联合举办的首届内地与港澳防止文物非法贩运能力建设研修班。
  研修班由来自国家文物局、公安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的业内专家授课,课程涵盖文物鉴定、文物市场监管、防范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相关法律和执法策略。
  首场课堂讲授在陕西考古博物馆拉开帷幕。习惯在出门前做攻略的督察吕成功觉得这个安排非常用心:“从考古角度带领我们进入文物世界,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历史纵深。”
  接下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让队员们目不暇接,“西安文化底蕴太深厚了!”
  “以前去博物馆看文物,不会这么注重细节,在实操培训中要从顶看到底、从外看到内,观察每一个细节,判断它是不是文物;如果是,可能属于哪个朝代。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制造方式和工艺特点。”刘玉龙说,他在海关做了20多年的情报工作,“这很像我们的调查取证工作,需要特别专业严谨的态度。”
  课堂上,授课老师在讲到文物被盗卖时,气愤地握紧拳头,这一幕感染了每一位队员。“现在看文物不再是看表面那么简单,文物承载着不同的历史风貌,有些更经历了被盗卖流离的沧桑。”倪百禧对唐代珍品武惠妃石椁漂泊数年被追讨回国的案例印象深刻,“现在国力强大了,我们更有决心和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国宝。”
  回到香港,专队成员被分成四个小队,每队值守一个月,轮流待命。在口岸有需求的时候,提供文物监管支援。同时,加强情报收集、研判以及和内地相关部门的交流,及时掌握文物走私的动向,部署打击走私策略。此外,以专队成员为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也逐步展开。
  “现在的文物走私已出现职业化、智能化、集团化的趋势,跨境走私分工很细,走私方式更趋隐秘。而香港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中心之一,面临的挑战是长期和艰巨的。必须提升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才能更精准地执法。”刘玉龙说。
  新华社记者陆敏(据新华社香港8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