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读“老书”
□六安 桂人庆
  不知怎么的,竟对老书情有独钟。这里所说的,并不专指年代久远、历经磨练的传世经典,也不专指微言大义、含蓄蕴藉的古代书籍,而是指页面微微泛黄,翻阅处浅浅卷曲的旧书。也许更愿意称它为老书。
  去借阅书籍时,有新旧两版摆放在那儿,我定会选择封面褶皱、有修补痕迹的旧的那版。这样的情结难免惹来讥讽,说是除了矫情再无其他。有人专门购置远年旧书,认为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旧得合乎章法。但如果作为自己的珍藏,或勤使用、勤翻阅的书籍,便可能不大喜欢弄旧弄脏的了,他们在乎书的韧性。正像一位作家书中写的,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这种想法也的确是在情理之中的。
  之所以喜欢老书,一方面,有些确是睿智的经典之作,另一方面,总觉得经过很多人的浏览触摸,书籍好像变得更为厚重了,它变成了时光流淌的记录,也装载着无数阅读者的痕迹。偶尔寻得一张前人留下的书签,或是看见那用典雅的字体写下的批注,就仿佛各种思想、感受、智慧交流碰撞,所有的成果都蕴藏在了泛黄的纸张里。相较之电子书,阅读时还需承受令人眩晕的屏闪,翻开一卷老书便多了几分情趣和意味,轻嗅墨香,确是人生之乐事。
  既然说到了老书,就不免涉及到经典之作。谈到经典,我想起前段时间一位传播学领域教授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新媒体展开,谈到现在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视频媒体等。
  我记得其中他提到的一个观点,虽然轻描淡写,却使我感触良多。他说:“如今很多社交媒体都只限制在几百个字了,那些几十万、几百万的长篇小说几乎没人能够耐着性子看下去的。”这位教授在讲述时,只是在说明现象,并不是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批判新媒体或长篇小说。然而,当初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时候,确是遭受了许多人的口诛笔伐,这些批评者认为这种短小的、肤浅的表达方式虽然能更快、更直观地传递出内容,但同时也会让人不自觉变得浮躁起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即使新媒体更新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仍然有很多人热爱纸质书,他们既会利用社交媒体去消遣时光,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些鸿篇巨制。
  人们喜欢微信、微博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倒也无需过分指摘。在什么都要求“快”的时代,人们得挣钱,需吃饭,为生活奔波忙碌,偶尔停下来看看微信、微博上的段子笑话,能够放松身心。对很多人来说,当花上几天时间捧一本经典来读时,同事可能已经完成业绩被提拔升职了。“内卷”时代,怎么敢浪费时间来读书消遣?
  不过,经典是艺术,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经典的作品往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也最能代表一个时代,与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存在本质的区别。新媒体上那些短平快的文字,多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从而赚取观者的注意力。经典也可以让读者有兴趣看下去,但很少使用迎合大众的方式。经典是共鸣,是引领,是超越。
  读书窗下少人知,绿阴幽草胜花时。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抹去躁动不安的情绪,聆听经典的声音。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中,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了一段话:“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不妨于此做个变动:不是说我不相信刚刚出版的新书,我只是更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书籍。
  喜欢老书。喜爱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