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夏日的包公园
□合肥 沈萍
  盛夏的一日,偶经包河公园,醉人的荷花、荷叶、莲蓬、蜻蜓,顺带迷人的小鱼儿和“噗嗤”露出水面的野鸭,无不令人顾盼流连。随手拍摄了几张图片发到朋友圈,朋友们对此赞叹不已,北大黄博士留言:“荷花和人状态都很好!何不写写《夏日的包公园》?”我回复黄老师:“非常好的提示!路过时正有此想法,一定完成老师的指示!”但因琐事所缠,拖至初秋才提起笔来。
  提到包公园,首先不得不说它的来历。包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是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这个高地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龙图阁大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拯的公祠。包公园的包公祠大殿建筑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所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拯的故事在民间被传为佳话,作为清官的代表,一千年来,他成了公正和正义的象征。传说包河园的藕,肉质脆嫩且无丝。因“丝”与“私”同音,又产于包拯的故乡,俗称“无私藕”或“无丝藕”。传说吃了这藕能身体健壮,而包公不舍得吃就把它种到了包河里,长成了更多的藕给百姓吃。老百姓为了感谢他,便称这藕为“无私藕”。
  包公园因有包拯的辉煌历史而与众不同,然而包公园确实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坐落在环城公园南边的包公园,就像一条长长的翡翠豪华别致,又像一块长长的绿色绸缎舒适柔滑。河边两旁茂密的青草和大树及摇曳的柳枝倒映在水里,就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吸引着众多的游人纷至沓来。走在包公园的北边,这些大树间的林荫小道上,踩着铺着精致花纹的青石子路,迎面而来的是碧波荡漾的水面和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拱形小桥。每当走过一座桥的拐弯处,绕过一个坐落在水中央的建筑物,又一幅美景映入眼帘,满池的荷叶一片绿野,娇艳的荷花亭亭玉立,一排排高耸挺拔的大树倒映水中,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包河,蓝天白云清晰地在水中展现,水天一色,视野开阔。我踏上小桥,观赏着四周景色。桥下一位七八岁的少年,一手举着高高的鱼竿,一手拿回鱼线查看鱼饵,学着大人的样子,但姿势幼稚又滑稽,真可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从少年的背后沿着河边一直向东走去,清澈的水面不时露出成群结队的小鱼儿,它们鼓着灵动好奇的眼睛欢快地在水中游来荡去,时而碰撞出美丽的水花,时而一跃而起,闪现出白色闪亮的鱼鳞,优美的身姿如在跳水上芭蕾,与天空中银色的飞机交相辉映,可谓天地美景相连,景物栩栩如生。
  不远处,又一片荷花胜地,旁边聚集着游人,在荷叶间穿梭。突然,一只大雁“嗖”地一下蹿出水面展翅飞翔,扇动着优雅的翅膀飞向远方;几只野鸭,不知何时鬼头鬼脑地浮出水面,一会儿又一个猛子接着一个猛子地扎进水里,荡出层层漩涡;蜻蜓也不甘寂寞,这时也正是它展示美丽翅膀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人们在为它拍摄,悬停在荷叶上方,衬托出它更加美丽动人;最美的还是荷花,“池塘荷叶露华漾,荷花鱼儿水中藏”“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荷花是无数文人笔下生花的道具,况且她全身是宝,荷叶饭、荷叶鸡、莲子、藕,样样都是美食。
  包公园也是老合肥人儿时夏日快乐的记忆。那时盛行斗蛐蛐,正值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几乎一到晚上就聚集在包公园四处的草地里扒蛐蛐,他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照着手电筒,寻找着蛐蛐中的“将军”,日日如此不亦乐乎,热得满头大汗就一个个扑通扑通地跳到包河里洗个澡。小姑娘们则是在一旁观看或为他们获得的战利品欢呼,她们多半是来采花的,那时有金银花、小栀子花,还有岸边的荷花。她们将采来的花拿回家插在瓶子里分放在客厅和房间里,满屋香飘四溢、沁人心脾。
  夏日的包公园,处处是:蜻蜓漫舞空中飞,怡然自得水中鱼。成对野鸭河中戏,赏荷观莲心中喜。包公园,不仅是包拯正义的化身,更是合肥人心中永远的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