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
——读《张璋烈士纪念文集》 □肥西 周芳
  旧时合肥西乡,即现在合肥所辖肥西县,是“最后的大家闺秀”、著名的张家四姊妹的祖居地,但她们的亲堂兄张璋,了解的人并不多。
  张璋,1905年出生,1936年牺牲。原名张鼎和,化名张晓天,是出身于肥西张新圩的一位早期革命烈士。其曾祖父张树屏是晚清时期的淮军将领,官至记名提督,太原镇总兵,头品顶戴。张家老大张树声更是官至两广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张璋的父亲名张聃龄,在兄弟七人中行二。聃龄的三弟武龄(又名张冀牖)所生的四个女儿就是张元和等四姐妹,所以,张璋与元和她们的血缘非常近。张氏整个家族,在当地拥有良田无数,富甲一方。
  2021年6月,安徽黄山书社出版了《张璋烈士纪念文集》,此书分为《人物传记》《烈士遗文》《战友怀念》《亲属缅怀》《文艺创作》《遗书释读》六辑,收集张璋烈士的女儿、亲友等人的回忆文字,并通过翔实的资料,将张璋烈士的奋斗经历复原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本书附录的、张璋烈士在安庆饮马塘监狱的信件,让张璋烈士更加高大地站立在读者面前。这批信件于2017年初被发现,这对安庆和肥西县党史资料的充实也有着重大意义。
  按家里排行,张璋人称“四少爷”,他完全可以过着一种衣食无忧、不言政治、专心治学的公子哥的日子,但他放弃优渥的生活,做了旧世界的反叛者,做了革命的先驱者。
  青年的张璋受五四运动的影响,20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天津开始,他短暂的一生,革命轨迹大致如下:天津→广州(被捕)→日本(驱逐)→北京(被捕)→合肥(肥西)→上海→安庆(被捕、牺牲)。张允和在1994年的回忆文章中说,“四哥受了许多酷刑,上过老虎凳,鼻子喝过辣椒水,棒打脚踢是家常便饭。他比别人强,不但进过中国国内国民党的监狱,他还出洋进过国外的日本监狱。”如此艰难的历程,张璋心怀希望之光,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追求与信念,他的大无畏精神,敌人视如眼中钉,闻之胆颤不已。在安庆被捕时,张璋家人和党组织多方营救,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判其“无期徒刑”,但南京中央党部驳回,要求“立即枪决,就地执行”,以除他们心头之恨。
  张璋入狱期间,结识了进步狱警吴纪林,也正是通过吴的亲口所述,还原了张璋烈士就义那天的壮举。张璋弟张枢和致母亲的信函可见:“……即赴吴纪林处询问究竟……到东门外,一路唱党歌至刑场,路上人均为惋惜,士兵亦叹惜……上刑场小坡,因有镣铐,行走不便,士兵用足蹬四哥,四哥云:请你就干吧,大丈夫男子汉,是不跪的!……”读到此处,笔者无比动容,为年轻的志士无畏无惧、大义凛然的精神而感动。
  张璋牺牲后,沈从文等亲友写了许多回忆文章,其中沈先生的小说《大小阮》以“世界好一点,就得有人跳火坑”为主题,其中的小阮,就是以张璋为原型的。后期,沈先生立志要为这位英雄四哥写部小说,他在解放后,采访了张璋的妻子和其他亲友,留下了好几万字的宝贵资料,但因特殊原因,最终下落不明。否则,凭沈先生的文学素养,凭张璋鲜活的事迹,定会有部巨著产生。
  在《张璋烈士纪念文集》中,收录了关于张璋的12封信件,其中有10封是张璋在狱中写给家人的,另有一封是张璋之弟到安庆给四哥收尸后,给母亲的回信;一封是张璋之父听闻儿子不在后,写给女儿张昭和的信。张璋在狱中的信主要记载对母亲等亲人的挂牵,期盼家人联络旧时同学、朋友进行营救,还有希望家人能够对进步狱警吴纪林的工作进行安置等,读来有情有义。他临死前,写在烟盒上的16字遗言更是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
  张璋,不是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他的英勇事迹不是出自作家笔下,他是实实在在的,是来自合肥乡下的革命先烈。而今,历史已经翻到新的篇章,但他的精神如炬,信念如磐,是我们在新时期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