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多个人多双筷,26年不散席
明光一农妇“捡”来智障流浪汉,多年悉心照顾成家人,子女也将接过孝心接力棒

王翠华牵着“十二”走。

王翠华细心帮“十二”擦脸。

  这是一个长达26年的爱心传奇。1997年深秋,一个智障流浪汉在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转悠时被一位妇女“捡”回家。原本以为很短暂的收留,结果一“捡”已经26年。26年来,好心妇女带着流浪汉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从青春而立到年逾花甲,从亲力亲为到子女即将接棒,用最平凡但又最动人的善举诠释了人间大爱。故事主人公叫王翠华,一个平凡又不凡的安徽乡村女性。9月2日,在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用爱心谱写大爱传奇的乡村妇女。62岁的她,至今仍用执着与行动续写这个传奇的爱心故事。
   悉心照顾 曾经的流浪汉已是家人
  泊岗乡位于淮河东岸,是明光市最远的乡,离市区有77公里。中午时分,记者赶到泊岗乡新淮村胡台五组王翠华的家。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主角”,是一位身材矮小、头发花白的老人,走路还一瘸一拐。老人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紧张忙碌着准备午饭。
  眼前这位老人就是王翠华。在其忙碌间隙,记者了解到,她今年已经62岁,走路不便是小时候落下的残疾。21岁时嫁到泊岗乡新淮村施道勇家,一直以种田为生。
  “十二,洗洗手准备吃饭了!”见午饭弄得差不多了,王翠华微笑着走向院内一位端坐的老者身旁,拉着他缓慢地走向卫生间帮其洗脸、洗手、擦干。一切忙完后,她又牵着老人来到正屋小桌旁坐下,正式用餐。
  “慢慢吃,别被鱼刺卡着!”王翠华夹起一块鱼,仔细地将一根根细鱼刺挑出来,缓慢塞进老人嘴里,待其咽下后又夹一团米饭和蔬菜送进老人嘴里,不时还用毛巾帮其擦掉嘴角溢出的汤汁。
  “这就是‘十二’,曾经的流浪汉,现在已是我的家人了!”王翠华告诉记者,“十二”智力有些障碍,除了简单的言语交流外,生活基本无法自理。尽管这样,“十二”还特别认生,生活中只有王翠华的招呼他才听,其他任何人的指令都无效。
  “十二”的信赖,缘于王翠华26年来的默默奉献。
   相遇有缘 多个人多双筷子的事儿
  “‘十二’是我和我那口子在家门口‘捡’来的,当时我才36岁。如今我都62岁了,我那口子也走了12年了!”王翠华向记者回忆起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97年深秋的一天,王翠华夫妇像往常一样劳动回来,突然发现家门口坐着一位看上去50来岁的中老年男子,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瘦得皮包骨头且浑身散发异味。多次问话后发现,这人竟是个“傻子”,一问三不知。王翠华随后端来热饭菜,只见他双手并用、狼吞虎咽。因担心是附近哪家老人走失,王翠华除自己寻找外,还四处托人打听其来历,但都一无所获。
  王翠华经多方打听才粗略了解到,这人来新淮村已有段时间,由于交流障碍,无人知晓他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平日偶尔帮农户干点儿农活会得到一点儿吃的,困了就直接睡在田埂下。
  “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的,这是人命啊!”心地善良的王翠华夫妇决定将其收留。由于流浪汉只会从口中发出模糊的“十二”声音,王翠华夫妇就叫他“十二”。
  “人家捡金、捡银,王翠华两口子捡回来一个呆头呆脑的‘傻子’,哎,真不知咋想的?”当王翠华夫妇正式收留“十二”时,村里人都用异样目光看待,王翠华也成了村民眼中的“怪女人”。
  对此,王翠华总说,“遇到了就是缘分啊,多双筷子的事儿,为啥看着老人受罪呢!”就这样,这双筷子一加就加了26年。
  年复一年 不管有多难都不会放手
  常言道:“亲戚可走不可留”,何况是一个非亲非故的痴呆流浪汉。
  回首这几十年照顾“十二”的经历,王翠华感到很自豪,说起来也滔滔不绝。
  “日常吃喝生活都还好说,主要是担心他跑出去不知道回来,在外面受罪。”王翠华说,由于智力原因,“十二”没有基本的思维和辨识能力,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稍不注意就跑出去,然后就找不到回来的路。这样的情况,每年都要发生数十次。
  最难找的一次是在很大,“十二”又不见了。一家人冒着寒冷找了整整两天半,王翠华硬是拖着残疾的腿在雪地里一瘸一拐找遍全村,最后终于在河堤旁的树林里找到了。
  2011年冬天,王翠华丈夫施道勇身患重病。弥留之际,他拉着王翠华的手说:“‘十二’在我们家有着他一起过日子。”王翠华含着泪许下诺言:是我们的亲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带着他过下去。”
  照顾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痴呆老人饮食起居,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让王翠华感到欣慰的是,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王翠华一家悉心照顾痴呆老人的故事,随着淮河水传向远方,无数人都被感动。“他们家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她在家种地,生活也不容易,却把傻子当亲人伺候,这在农村很少见。”邻居蒋德刚打心底敬佩王翠华一家。
   重组家庭 带上“十二”是唯一条件
  “领他回家就是一份责任,他就是我们家的一分子。”丈夫去世后,王翠华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女儿出嫁,还是儿子结婚,都是她一手操办。同时,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的遗言,一如既往地带着“十二”一起生活。她知道“十二”喜欢吃什么、能吃多少,不管日子多难多苦,她都尽量满足。
  “肉丸子、馄饨、小草鱼,这些都是他最喜欢吃的,只要有机会就会做给他吃。”知道情况的邻居告诉记者。
  王翠华夫妇长年照顾流浪汉在当地成为美谈。丈夫去世后,王翠华家的实际情况引起村两委高度重视,经报请相关部门批准,为“十二”办理了户口,乡政府还为其申请了农村“五保户”。王翠华按照丈夫姓氏为“十二”取名为施道文,推算其出生日期为1944年10月4日。至此,王翠华终于将“十二”登记在自己的户口本上。
  六年前,经好心人撮合,王翠华和村民刘子凤重组了家庭。当时,王翠华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带“十二”一起生活。刘子凤对王翠华收留“十二”的行为十分敬佩,欣然答应。
  婚后,王翠华和刘子凤在自家院内为“十二”建了一间房,每天夜里都要去查看;吃饭时王翠华首先把“十二”安顿好,有好吃的都催他先吃。“十二”今年79岁了,在王翠华26年精心照顾下,身体很硬朗,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动手能力。
  家风传承 儿女将接过孝心接力棒
  如今,王翠华已年过花甲,年龄大了加上长期劳累,身体已大不如前,患上了糖尿病、胃窦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尽管如此,她对“十二”的照料和关爱丝毫没变。
  有人劝王翠华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她总是憨憨地笑着回答,“我答应过道勇要给‘十二’养老送终,就算有一天我走在他的前面,我的儿子儿媳也会好好照顾他,这是我向道勇许下的承诺,也是孩子们跟我保证过的。”
  潜移默化之下,王翠华的子女们也把“十二”当成了家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喊“十二”为大叔,两个小孙子一口一个“大爹”叫得很亲,有时还调皮地趴在老人身上玩,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
  “婆婆给我们晚辈做了很好的榜样!目前‘十二’大叔和公婆身体都还好,我和老公商量过,如果有一天他们需要我照顾了,我和老公一定会将他们接到身边,尽心尽力好好侍奉他们,给他们养老送终,这也是我们子女的幸福!”远在江苏扬州打工的王翠华儿媳丁燕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坚定地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素健袁星红通讯员张子国史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