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幕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立体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
茶史悠久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展览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展览分为茶出中国、茶道尚和、茶路万里、茶韵绵长4个单元,生动呈现了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阐释中华茶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哲学思想。
走进第一单元,首先看到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古茶树根,诉说着中国茶的悠久历史。这些树根在建筑遗迹附近的浅坑里被发现,经国内外研究机构解剖分析,基本可确定为山茶属绿茶茶树的根须。这一发现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左右。
与古茶树根一同展示的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收藏的西汉茶叶遗存。1998年-2000年,考古工作者对陕西西安汉阳陵帝陵封土东侧15号外藏坑进行发掘,发现大量有机物遗存,其中不仅有粮食,还有一些未能辨认的“细长松散有机物质”。2015年,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检测,确定其为茶叶遗存。这批茶叶几乎都是由最鲜嫩的茶芽制成,显示出“御茶”的非凡品质。
相邻的展柜里陈列着北宋铜渣斗,其内壁上附着的茶叶清晰可见。“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园中出土了多种茶器,体现了当时人们多样的饮茶方式。”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达微佳介绍,铜渣斗出自吕大圭墓中,由斗和扣于斗口之上的钵组成,钵内壁留有40余枚未经泡开的芽茶,说明宋代的茶叶形态不仅有团饼茶,还有未经压制的草茶。
展厅里还复原了清宫茶库场景,木架上摆放着各式贡茶,桌上有紫檀“长春宫寿茶房”印、银“御茶房”款提梁壶、青花题诗盖碗等,反映了清代宫廷茶事制度。
茶韵风雅
在第二展厅,一幅色彩鲜艳的唐代《托盏侍女图》映入眼帘。此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屏风画《弈棋仕女图》的一部分,生动记录了唐代贵族家居生活。图中侍女手捧高足托盘和高足杯,为对弈的主人进茶,反映出唐代饮茶已风行西域地区。
展厅里展示了河南巩义司马家族唐代墓地出土的一组三彩煎茶用具和坐俑模型。“陶俑端坐于煎茶风炉旁,应是文献记载的陆羽造像。”达微佳说,同类模型在巩义黄冶窑遗址也有出土。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唐代诗人白居易酷爱饮茶,号称“别茶人”,共写过50多首茶诗。眼前这套茶具出土于河南洛阳白居易宅院遗址,有陶碾轮、三彩盂、黑釉褐斑执壶、白釉盏托等,表现了诗人朴实的饮茶生活。
与之相映照的是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由银、琉璃等材质制成,备显华贵。这套器物是唐僖宗供奉给法门寺的宫廷茶具,包括茶槽子、碢轴、茶罗子、火箸、茶则、盐台、托盏、碟等,种类齐全,材质珍贵,工艺精湛,从中可知唐代宫廷饮茶的复杂程序。
千百年来,茶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下,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茶文化世界地图。如今,茶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当代人的生活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邹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