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观察
“废话”“发疯”之后 网络用语向何处去?
  耳背文学、发疯文学、废话文学、小狗文学……近年来,这些冠以“××文学”名字的互联网词汇时不时冲上热搜,被网友们乐此不疲地一遍又一遍阅读、二次创作和传播。
  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如果要对这些“××文学”概括总结,便会发现,它们大都是“碎片的”“戏谑的”和“挑战权威的”。
  从以承载长篇稿件为主的博客、论坛,到如今以“短平快”为重心的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网络上的文章越来越短小和碎片化——没有那么多长篇大论的大道理,只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抒发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
  拿发疯文学举例。网友们使用发疯文学时,假定的沟通对象往往是在上司、老师、长辈、爱而不得的恋人等现实生活中的“强势者”。当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利用“理性”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时,无奈的年轻人们只能转向这些“强势者”暂时不存在的互联网场域,利用非理性的“发疯”形式完成想象中的对话,从而获取爽感。
  如果只是部分年轻网友们自娱自乐,“××文学”大概也只能小范围内引起共鸣,而不能成为互联网文化现象。很显然,如今野蛮生长的“××文学”的背后,有着它能病毒般传播的原因。不容忽视的是,每一次“××文学”的传播,都伴随着网友们在固定的语言模板下的复制与模仿。
  实际上,也早有营销公司、机构等组织发现了这种“流量密码”般的互联网规律,比如早在2014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某品牌曾制造话题鼓励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与迷因创作者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如今的娱乐公司针对影视剧、综艺等内容造出“梗”“CP”,并鼓励粉丝们在此基础上二次创作……
  为什么“不好好讲话”
  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网络语境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要应对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种压力,容易陷入不良情绪的深渊。网络用语的兴起,帮助人们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有趣,满足了人们的一部分内心需求。
  但是,“废话”“发疯”过后,系列“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反思,有网友表示:“网络生态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平台也有内容管理的责任。网上冲浪需谨慎,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
  此外,不少媒体也纷纷发表诸如《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背后,经典名著是否正在被毁掉》《“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为什么大家喜欢“不好好讲话”?》等文章。可见,年轻人群体正在进行着语言狂欢后的反思,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风靡一时的“文学”。
  多位专家表示,网络语言的泛滥没有考虑到语境和交流的主体,其内容是匮乏的,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重视,对表达、创作产生副作用。大众必须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
  作为一种语言潮流,“发疯文学”固然能够释放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是乏味生活的一剂良药。但是,对“发疯文学”的反思也说明了它的发展必然不是长久的。正如曾经流行一时的“在下叶良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网络用语,早已风光不再,黯然退出了网络“江湖”。
  以“发疯文学”为代表的网络用语,从一开始的简单易用、标新立异,到越来越多的反思与批判,也就离淘汰不远了。套用一句网络语言作为总结:“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发疯文学”亦然。
  本版稿件综合扬子晚报、正观新闻、红星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