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I03版
发布日期:
安徽制造地图
  宿州
  宿州是世界果都、中国云都、中部鞋都“三都归宿”之地。
  多年来,宿州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5+5+N”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煤电化工等5大传统优势领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5大新兴产业集群。
  蚌埠
  蚌埠市拥有14所驻蚌高校,汇聚了中国兵器214研究所、中国电科40/41所、蚌埠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院所。已建成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拥有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以生物基材料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蚌埠拥有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以及中国第一条、目前国内项目体量最大的规模化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5G产业已初步形成从基础材料、通信终端配套到场景应用的产业生态。
   滁州
  滁州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是南京半小时都市圈、合肥一小时都市圈核心城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3位,位居全国百强。
  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能源、新型化工、硅基材料和健康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滁州,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居全省第二。近百家全国知名大学大院大所与滁州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一批高层次人才在滁创新创业。
  合肥
  合肥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运行,拥有中国科大等高校60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12户,平均每天增长5户。境内上市企业75户,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6户。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地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数量居全国城市第4位。
   马鞍山
  马鞍山拥有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开发园区,是一座刚柔并济的产业之城。
  作为老工业基地,马鞍山工业门类齐全,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6个、31个制造业大类中的30个,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
  “柔”是指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打造“1+3+N”产业融合集群升级版,即1个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为主导的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3个省级产业集群,以及N个市级产业集群,“十四五”末产值将超6000亿元。
  芜湖
  芜湖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等十大新兴产业。聚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高品质铜材料基地。依托“中国视谷”、航空产业园等平台,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蓝海。
   宣城
  宣城以实施工业强市“6543”工程为牵引,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千亿产业”,促进光伏、智慧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
  加快宣城经开区“千亿园区”建设,推动先进光伏储能、锂电新材料产业集聚,并支持宣城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力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黄山
  黄山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115”行动计划,实施新兴产业攻坚专项行动,推进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绿色食品加工3个产业向200亿元产业集群迈进。
  歙县经开区是省高端机械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拥有国内最大的车用仪表生产线、国内最大的车用链条生产线、国内汽配锻造行业龙头企业、国内技术领先的高速冷镦机生产企业以及黄山市唯一的电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