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刷短视频看直播“主播说啥都信”
“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
  温晴今年61岁的母亲玩短视频很溜,每天捧着手机的时间至少七八个小时。而沉迷短视频则影响到了健康,母亲患上了腱鞘炎,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涂药膏和减少使用手机时间。
  这不是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网民整体比例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
  刷短视频、交友婚恋、网络购物、在直播间打榜应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有的甚至“茶饭不思”,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采访中,多名受访者向记者发出了类似惊叹:“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
  熬夜刷手机是常态 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温晴今年32岁,刚生完孩子。母亲担心女儿的身体,便从湖南老家赶到北京。与母亲同住的一年时间里,温晴发现,母亲对手机越来越痴迷:炒菜时,如果手机响了,立即调小火,擦擦手拿出手机看看;拖地时,也会把手机放入衣服兜里,只要来了信息,就把拖把往墙上一靠;甚至因为刷手机,在电饭煲装了米后,忘记按下开关……前不久,温晴发现,母亲和年轻人一样,刷手机到凌晨一两点。
  本来,温晴觉得母亲来北京,要照顾自己一家起居,周边又没朋友,普通话也说不太利索,能玩玩手机、看看短视频打发时间,挺好的。可母亲太过沉迷其中,还经常熬夜,导致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忘记要做的事。最近,母亲右手大拇指下方肌肉酸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腱鞘炎,医生开了药并叮嘱她“减少使用手机时间”。
  如此沉迷网络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68岁的夏林梅独自住在北京朝阳常营地区,今年8月新换了第3部智能手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半夜醒了也要刷会儿手机,一会儿不看就心慌。”夏林梅说,最开始用智能手机是为了和儿子视频通话,后来就慢慢习惯了,一天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泡”在手机里。
  社交类App、购物类App、影视类App……记者在夏林梅的手机界面看到,一些年轻人常用的App在她的手机里一应俱全。她熟练地打开一款社交软件对记者说:“看,这是我前段时间新认识的朋友,通过‘摇一摇’加的好友,现在每天都要聊上几句。”
  像夏林梅一样,受访的多位老年人已将通过手机看短视频、网文当成一种消遣方式,从中找寻精神寄托,“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让子女们担忧的是,沉迷网络不仅影响老年人健康,还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一系列风险。60岁的山东人江福自老伴去世后,就迷上了网络小说,经常拿着手机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一次做饭,锅里水煮干了他也不知道,差点把锅炸了。“想来确实后怕,一看手机就忘了其他事情,但又忍不住不看。”江福说。
  直播购物成剁手党 一不小心掉入陷阱
  直播风靡后,一些老年人也与时俱进迷上了看直播、在直播间购物。
  “我妈沉迷直播间购物,买回家的带鉴定证书的所谓和田玉和贵金属,快递盒子都堆成山了”“我爸在直播间花99元买的东西,我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了9.9元的,我爸说我找的东西是假的”……不少受访者向记者吐槽自己年过花甲的父母沉迷于直播购物,还有人说“有网瘾的老人‘疯狂’起来,甚至超过年轻人”。
  山东枣庄居民张玲玲最近有点心烦,因为她家院子就要被快递箱子堆满了。“我妈一天到晚在直播间购物,说直播间的东西超便宜,家里成堆的农副产品,吃一半烂一半,不知名的保健品拆封了也不吃。”张玲玲说。
  她母亲60多岁,经常刷短视频、看直播,“主播说啥都信”,俨然成了一名“剁手党”,刚开始是买食品,后来是衣服、珠宝等,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到了十几个快递。有一次,张玲玲正好休假在家,她检查了一下母亲买的东西,发现一些产品的质量和颜色与主播介绍的相差不少,一些衣服甚至没有面料标识成分,有的“保健品”包装上写着××口服液、××丸,但右下角用特别小的字体写着水果饮料、压缩糖果等。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刘颖也有类似困扰。今年五一假期回到老家,她发现家里堆放着很多玉石、字画、陶瓷花瓶,母亲喜滋滋地介绍自己在直播间购买的所谓名画、古董。“我妈说这些东西价值几百万元,老板家里出事了,才几百块钱低价处理。要是能找着好的渠道卖了,能赚好多钱。”刘颖听后哭笑不得。
  她翻了翻母亲买的“名画”“古董”,发现大多单价在四五百元左右,共买了五六十件,花费过万元。其中有一幅号称“价值两万元的名画”,母亲花了上千元买来的,刘颖注意到图案之间的接缝很整齐,明显是机器做出来的,她在网购平台一搜索,立马显示同款,定价160元。
  有网友戏言:“退货的速度跟不上我奶被骗的速度。”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老年人防范意识差,对主播推荐的所谓投资产品深信不疑。湖南邵阳人赵鹤今年65岁,经常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刷直播。有一次,他刷到有主播教人做账号赚钱,对方称一天能收入几百元钱,每个月能收入五六千元。
  赵鹤立即联系对方报课,花了3000元买了课程。可付费后,他发现课程讲的都是一些做短视频和带货的内容,专业术语多,初中学历的他根本听不懂。他找对方退课,却被对方用各种理由推脱搪塞,仍每天给他发送课程链接。无奈之下,他将此事告诉了女儿。经过一番交涉,对方同意扣掉相关费用后退费,最后退了800元。
  “我们老年人想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主播能把话说到我们心坎上,内心那股火苗就被点燃了,却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陷阱。”被坑后,赵鹤很是懊恼。
  在线上寻找归属感 各种收割防不胜防
  为何“网瘾老人”越来越多?记者采访数十位老年人了解到,他们普遍具有“孤独感”和“脱节感”,热衷网络社交是为了寻求“归属感”。
  受访专家指出,社会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迁,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疏远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凸显,“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更易、更早发生。还有一些老年人为照顾下一代,随子女搬至陌生大都市,脱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内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客观上,老年人与社会、子女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而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的空虚。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指出,一些老年人群体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中。
  赵鹤告诉记者,为了留住吃完饭就走的孩子们,前两年他在家里装了无线宽带,之后孩子们留下的时间长了,但刷手机的时间也多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夏林梅说:“有了智能手机后,与儿子在线上联系更加频繁,但他回家看望自己的次数却变少了。”
  “老年人也担心与社会脱节,而网络世界的从众性给了网民一种虚幻的安全感,让老年人觉得自己能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有着一定程度的链接,从而找到归属感。”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说。
  一些老年自媒体创作者提到,现实生活的空虚和脱节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填补,网络群组和自媒体平台成为生活中重要的归属地。
  然而,网络世界的复杂也让很多老年人防不胜防。马丽红说,一些网络运营者通过对Cookie的抓取、对手机权限的无度索取,对老年人在互联网的每一步痕迹进行跟踪,从而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抓取老年人娱乐和情感的需求,信息流投喂、算法杀熟、精准营销,形成层层“收割”的套路。
  “不可否认,网络确实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但涉及老年人的互联网内容也存在不少乱象,很多‘银发族’网龄较短,缺乏筛选和辨识有效信息的能力,极易被‘套路’,比如购买一些用处不大的‘便宜货’、保健品等,甚至还有的追假明星和网红,被骗钱骗感情。”马丽红说。
  北京安理(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霄燕也发现,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对网络诈骗手段和常见的网络骗局缺乏警惕性。由于缺乏对网络的了解和经验,老年人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的虚假信息所欺骗。
  公开报道显示,最近司法机关打掉的涉老诈骗中,不少案件触网。
  落实平台监管责任 提高老人社交能力
  如何在回应老年人网络社交需求的同时,保障其合法权益?徐霄燕介绍,我国对老年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但其对老年人网络行为方面的保护尚无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实操性。不过,相关部门已关注到这类问题。
  在徐霄燕看来,为防止老年人被骗、促进老年人正确线上社交、促进线下交往,应该从多个层面综合发力。同时,平台的监管责任也要落实到位。“对于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徐霄燕说。
  受访专家指出,社会各界要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到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工作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可持续的社交模式。(文中受访老年人均为化名)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