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父子进士传佳话 文脉相承励后人
□合肥 李泽文
  从隋唐到明清,一代代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经久不衰的励志故事。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全国有十余万名考生、合肥有数百名考生、肥东至少有50名考生,获得了“进士”的殊荣。古庐州所辖的肥东地界,在古代的860多年间,孕育出了包、黄、昂、完颜、李五大姓氏父子“进士”,传说至今,令人神往。庐东出现的五家父子进士,就是合肥独特的文化现象。
  包令仪与包拯是肥东历史上有名的父子进士。关于包令仪的史料记载不多,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对其子包拯的教育和指导上。地以人贵,人以地传,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合肥诞生了一代名臣包公,包公的孝廉精神又促进儒家文脉在合肥地区的传承,留下许多印记。据传说,包拯为龙图阁学士时,仁宗皇帝要把半个庐州赐给他,包拯始终不肯接受。可是皇命难违,最后只好答应接受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这便是“包河”的来历。包拯对子孙说:“河里只准种藕养鱼!”后人谨遵其命。从历史的发展因果看,包拯的许多成就无不渗透着其父的思想,折射出其父教育培养的成就。
  不同于包氏父子进士,昂绍善、昂天曾羽父子进士可谓鲜为人知。昂绍善出身农家、幼小孤苦,其父在他幼年时离世,其母钟氏26岁守节托孤。昂天曾羽天资早慧,悟性高。昂氏父子先后在康熙年间中进士,此后便入朝为官。康熙皇帝封昂氏父子皆为文林郎,同时准入祀乡贤祠,“父子进士祠”由此得名,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庐州府。昂氏宗祠坐落于肥东县与巢湖市交界的尖山西麓,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开花落、沧海桑田,祠内的牡丹和桂花依然飘香,流光溢彩的赠匾仿佛仍在诉说昔日的辉煌,精细的雕刻和斑驳的文字饱经岁月的沧桑,向后人讲述着一对父子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求学故事。
  明朝后期,合肥东乡石塘桥,黄氏家族一门两代走出了文武四进士,名噪一时。此外,还有完智、完乃仁父子进士,以及李文安、李鸿章父子进士,为合肥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近期,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教授昂永生主编的《庐东父子进士史话》已经与读者见面。庐东多位父子进士的独特现象,很值得多视角研究,该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