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

  从科幻创作到现实应用,机器人已在众多行业发挥作用。图为安徽创新馆内展示的机器人。
 
  10月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落下帷幕。5天里,国内外科幻爱好者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庆祝他们独有的“节日”。
  从刘慈欣小说《三体》获得科幻大奖“雨果奖”开始,到电影《流浪地球》的大“火”,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科幻热潮。
  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19世纪诞生至今,始终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经200年,科幻为何能保持如此高的热度?如何让科幻与科技创新更好地互相成就?还需要哪些力量共同发力,促进二者持续繁荣?
  科幻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近些年,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不断激发着文艺创作者的想象力。
  “科技发展和科学幻想是一种双螺旋上升的关系。”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姬少亭认为,越来越多的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后,变得不再陌生和遥不可及,人们期待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关心未来现实世界的走向。同时,科技推动工业发展,电影工业基础愈加完善,使得在影视创作方面,“创作者有机会通过复杂的工业奇观,展现出科学世界的特殊之美”。
  白铠安是德国青年物理学者,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认为,科幻作品的叙事,是由作家、读者甚至消费者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我就是受到科幻小说的直接影响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德国科学家托马斯·梅尔直言。
  尽管《地心游记》是一部虚构作品,却在当时引发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现象的探索欲望。
  “这跟我正在从事的高压科学研究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在实验室里模拟和研究高压环境下的物质行为,帮助人类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托马斯·梅尔说。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岚峰表示认同。在他看来,科幻最独特的功能是鼓舞性作用。“好的故事,最难能可贵的始终是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的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最终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以儒勒·凡尔纳笔下的《神秘岛》为例,该小说主人翁深信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巨大力量将使人类建立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给予持久的温暖和力量,这正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
  科幻创作进入利好时代
  科幻将大有可为。虽然不等同于科普著作,但科幻作品在承担科普功能上具有天然优势,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吸引着科幻创作者们。
  2023年5月,中关村论坛首次把中国科幻大会作为平行论坛,举办科幻展、科幻电影展等特色活动。及至几天前的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已然成为网络热词。
  从政策、平台到项目活动,科幻创作均得到大力支持。说起这些,姬少亭感触颇深:“对科幻创作者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政策导向让社会各界主动拥抱科幻圈。”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支持下,中国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结构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架设完成之际,刘慈欣、韩松等科幻界代表参加了落成仪式。亲历现场,刘慈欣深受震撼,他在《三体》中就写到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有了现实对照。
  2019年,“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活动邀请作家走进企业科研生产现场,探访大国的“智”造之路。参访作家以大国重器为灵感创作了《大国重器》一书,2022年出版的这部作品共收录了13篇优秀的科幻小说。主题包括:高原之上的光伏电厂阵列中暗藏着未来星际飞船靠搜集星光进行远航的秘密,托卡马克核聚变的高温熔炉进化出一个与人类迥异的智慧文明,中国航天将一群孩子送去月球参加夏令营……
  在姬少亭看来,“今天的市场购买力足够强大,科幻已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网络的发达也让大多数网友成为潜在的科幻受众”。
  2022年上线的B站科学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未来事务管理局担任了科幻顾问。在这部纪录片中,刘慈欣作为讲述人,沿着亚瑟·克拉克等大师留给后人的启迪,与全球最具前瞻性的科学家一起,探究哪些科学技术和科幻设定影响过刘慈欣的《三体》创作,以及这些技术在现实中的发展进程。该纪录片一经发布,就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科幻创作比过去更具挑战 
  一直以来,科幻创作者不断从科学技术中寻找素材,努力以科学原理为基础,表现人类与宏大宇宙之间的联系,但现在的科幻创作远比过去更具挑战性。
  “科幻创作者正面临一个窘境,即作品中构建未来世界的技术有一定滞后性,往往还未等到作品问世,现实中的技术又进一步了。”姬少亭解释道,一方面,他们担忧作品丧失了对未来社会的启发意义;另一方面,这种创作的难度还会继续提高。
  那么,科学家是否需要跨界从事科幻创作?
  抛开科技想象的加持,科幻创作本质上是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本身就有一定门槛。作为作品,它首先要具有故事性。“科幻创作并不一定必须是科学家的事情,但是却离不开科学家的支持。”姬少亭坦言。
  袁岚峰也认为,科学家很难超脱科学的限制,去创作虚构类作品。科学与科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 “如果强行跨界,科幻可能变成单纯的技术说明书,丧失可读性和趣味性,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
  各网络平台上活跃着越来越专业的科普工作者,他们将科学与科普结合得很好。
  “各种支持科学普及的政策已经出台,切实的颠覆性计划需跟进,跨界交流的舞台还需政府、科技界、文艺创作界以及产业界合力搭建,让科学家和文艺创作者成为朋友,才能进行长效沟通。”白铠安如是说。
  其实,在科幻领域,有一个普遍认知,即10岁是孩子爱上科幻的窗口期。这个年纪的孩子思维定势尚未形成,容易接受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科幻教育应走进课堂,让学生尽早接触科幻文化,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姬少亭认为,少儿从喜欢到主动学习,再到接受专业引导,最终有可能开始科幻创作甚至从事科学研究,这样的人才储备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只有科技创新生生不息,幻想才能熠熠生辉;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理想才能更好更快地照进现实。未来,一个个突破的实现,势必不断驱动着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