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前一天短袖,第二天过冬”
急速入冬 你准备好了吗

  饮品店内顾客正在购买热饮。
 
  11月13日,#合肥最高气温创新低#话题为社交平台同城热搜榜首,之前异常偏高的气温也被“打回原形”。这次降温,到底有多猝不及防?你准备好了吗?有市民将其称为“前一天短袖,第二天过冬”。当日,记者探访发现,棉袄、棉拖鞋等保暖用品已摆在商场的显眼位置,而养生热饮也在饮品店热销。在线上平台,可加热的袜子、鞋子等用品也有较高的收藏与成交量。急速入冬,应急管理部门也发布安全取暖提醒。
  感受 两天过了两季
  “两天像是过了两季。”合肥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前两天在感慨往年11月都要供暖了,今年还在穿短袖,两天后便开启了“速冻”模式,秋衣秋裤加羽绒服都穿齐了。市民的感受,在天气预报中有直观体现:11月12日最高气温11℃,13日跌至8℃,最低气温也降为0℃。根据合肥热电集团的消息,11月13日24时,合肥提前启动供暖。
  合肥市民对“速冻”模式并不陌生,但根据公开报道,今年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异常偏高,因此对“速冻”的感受更明显。夏天的衣服还没来得及收,冬天就来了,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探访 养生热饮热销
  招牌烤梨、紫砂烤梨和姜汁红糖轻乳茶……记者在包河区马鞍山路上一商铺外看到,热饮的广告牌放在门外,并标注“暖心推荐”,吸引了不少顾客购买。“冷得太快了,喝一杯暖暖胃。”一名顾客告诉记者。商家也表示,最近店内热饮卖得很好,外卖单子也不少,“烤红薯也可以带一个。”他推荐道。
  在该商铺附近的另一家连锁饮品店内,屏幕上银耳梨汤、冬日可可的广告十分明显,并标注“新”的字样,显示“温暖回归”。“热饮的话,我们推荐银耳梨汤和杨枝甘露,既有水果也是热饮,适合小姐姐。”店员向记者介绍。
  而在政务区潜山路上的一家燕窝店,多口味鲜食雪燕燕窝、陈皮山楂酸梅饮等主打养生的甜品也吸引了年轻人打卡。
   保暖 袜子鞋子能加热
  新中式养生风潮,从去中药房配酸梅汤,也“卷”到了今冬的茶饮界。第一财经官微发布的《Z世代消费观察·食》报告提到,Z世代,一般泛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所贡献的消费规模已经占到40%。随着消费场景的日益多元化,Z世代将“吃”视为一种综合体验,开始更多地追求健康、品质、创新和有意义的饮食。
  而老年人常说“寒从脚起”,记者在芜湖路与马鞍山路交口的一家超市内看到,棉拖鞋摆满了货架,价格从十多元到四五十元不等,有市民正在为家人选购,“去年的已经不保暖了,给婆婆和妈妈都选一双,她们舍不得花这个钱。”
  在线上平台,为脚保暖的商品选择更多。一款售价269元的加热袜引起记者注意,商家表示脚底、脚面同时可发热,电池约4小时充满,可加热4到8小时,独立温控可调温,平台显示有超过1万人收藏。
  此外,还有商家推出了发热暖暖鞋,售价498元。商家介绍为石墨烯远红外热敷,过热断电保护,从早到晚温暖不断电。从评论看,不少网友为第一次购入,也有超过1万人收藏。
  而从某大型购物平台的热搜榜单看,桌下暖脚神器显示有宝贝5.4万件,热度760.1万。此外,温暖穿搭、居家保暖攻略也在该热搜榜单20名内。
  记者注意到,飞瓜数据发布的今年“双11”榜单也显示,在换季经济的盛行下,服饰内衣赛道同样势头猛烈。品牌排行榜中,“鸭鸭”稳居榜首,与“雪中飞”“波司登”分居TOP3。唯品会“双11”数据显示,运动羽绒服销量同比上涨108%,儿童棉鞋销量同比增长87%。
  提醒 保暖千万别忽视安全
  全国多地开启“速冻”模式,应急管理部也发布提醒,“取暖神器”可能“暗藏危机”,千万别忽视安全。比如电热毯,通电后不能离人,离开时注意断电;使用时要平铺,不要折叠使用;不要长时间使用、避免与人体直接接触。
  对常用到的热水袋和暖手宝,应急管理部提醒,杜绝边用边充电,防止爆炸;使用时避免磕碰;两次充电时间不宜过近;要经常检查线路是否破损或漏液。
  国家卫健委在官方微信上建议,室内供暖是寒潮天气时保护人群健康的最佳措施。寒潮天气来临时,应关闭门窗、使用供暖设备、减少低温暴露。此外,还应注意居室的合理开窗通风,避免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发生。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多吃热食,少吃凉食,多补充水分。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