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三山一水六分田美丽溧阳欢迎你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展示。


  溧阳天目湖镇方所文化村网红书塔深受游客喜爱。 

  近日,受溧阳市委宣传部及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邀请,全国知名晚报总编齐聚溧阳,展开为期一天半的调研采风之旅,总编一行发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精神,走进乡村、深入企业、饱览山水,切身体验溧阳的“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美,了解溧阳在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感受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实现旅游年收入超250亿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一座秦代建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貌勾勒了醉美江南的诗意画卷,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总编一行走进青峰仙居民宿,了解其经营理念和服务特点。青峰仙居民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贴心的服务,为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网红“1号公路”作为“中国最美乡村路”将全市主要的景区景点、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3个美丽乡村和18个特色田园乡村串珠成链,成为随手一拍都是风景的“网红打卡地”,游人心之所向、行之所往。2022年,吸引游客20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50亿元,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之路、全域旅游之路、城乡融合之路、共同富裕之路。
  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建设典范
  近年来,溧阳市汇聚全市上下各方力量,围绕农业强市发展目标,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牢牢把握“六大品质”深刻内涵,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综合能级。天目湖镇桂林村、天目湖镇方所文化村、竹箦镇姜下村便是溧阳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代表。总编一行走进乡村,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作为天目湖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排头兵,桂林村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桂林茶场于1972年建立,于1984年推出“沙河桂茗”品牌,如今该品牌被载入江苏省绿茶制作“非遗”名录,茶叶已成为桂林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天目湖镇方所文化村以传统江南水乡体系为基础,村内以景观水系、座现代廊桥串起9个徽派建筑组团,保留山墙、屋顶、青瓦、墙体修缮与作旧,辅以现代木构空间,构成整体方村聚落,打造现代江南水乡体系,成就新一代的文旅标杆。网红书塔、艺术展厅、画廊、时尚走秀场……方所文化村成为江南旅居的新桃花源。
  “姜下有鹅,鹅有生活”,响亮的口号让总编一行对姜下村印象深刻。据介绍,姜下村开拓进取,创新举措,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富民增收。通过与本土企业丫丫农场合作,成立姜下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为总计7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配送农副产品;通过村集体出资入股的形式,成立姜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振兴“竹箦风鹅”品牌,擦亮农业新名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近年来,江苏省首个乡村振兴观察点落户溧阳市,溧阳的乡村真正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家园。
  新能源产业为创新发展注入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溧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放大城市的品牌和特色,品尝到了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硕果”。
  众所周知,品质城市绿色崛起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位于溧阳的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正为新能源领域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参观过程中,总编一行了解了该研究院的研究方向、科研团队和实验设施,并与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悉,在过去的几年里,该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测试分析、工艺流程、智能制造、前沿技术业务均已经服务于相关产业。服务的客户涵盖消费电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全产业链,包括原材料、材料、装备、电芯、PACK系统和新能源汽车企业,还包括科研机构和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为解决能源存储与供应问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据溧阳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溧阳作为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县域高地、核心板块,近年来逐步完善新能源领域在“发、储、送、用、研”等环节的产业闭环,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推动新能源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推广。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殷志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