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繁华事散逐香尘
——散文集《我看唐诗多繁华》编后记

 阳春三月,正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我收到疏利民老师寄来的那时青荷的又一力作《我看唐诗多繁华》的文稿,心情和去年收到《我见宋词多妩媚》的文稿完全一样,是特别欢喜的。当美好的事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欢喜便从心头油然而生,这是人之常情。作品就如同人一样,是有生命和品格的,读作品就如同见人。就在一年前,我曾编校过她的作品《我见宋词多妩媚》,拜读过她的散文集《世界予我寂静欢喜》,对她和她的作品已经很熟悉了,看她的作品,顺眼,顺心。
  唐朝始于618年,终于907年,历经28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金色时代”。唐诗的繁华更让唐朝的天空增加了几分鲜艳的亮色,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可谓是浩瀚星空,群星闪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勃、孟郊、王之涣、李商隐等等,这些人物的诗歌作品充分体现了唐朝的文化高度和社会发展水平。
  一部《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这部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大书,几人能读呢?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即便是一般的唐诗爱好者而言,一本《唐诗三百首》已绰绰有余。入选的313首唐诗,首首皆是精品,但我们又读懂了多少呢?
  诗者,歌以咏志。诗歌是诗人用来表达内心情绪与人生志向的一种文学体裁。早在先秦时期,勤劳智慧的先辈们就通过口头语言和歌舞场景的形式来倾诉内心复杂的情绪和情感,展示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和生活场面。后来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我们熟知的“诗歌”这种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背出几首唐诗,也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完全不认同。我觉得读得再熟,记得再牢,最多也只是会写出一些摹拟体的“唐诗”来。如何阅读和理解唐代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如何真正读懂唐诗,如何在唐诗中获得精神熏陶和审美境界,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真正要读懂一首唐诗,最好的办法是回到唐朝,而且要和诗人成为友人,成为知己,显然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今天我们如何才能读懂一首唐诗呢?我觉得不仅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人的人格、作品的风格、诗歌的文化背景、诗歌创造时的历史背景、诗歌中的典故、诗歌中的意境等方面,还要不断地淬炼自己的品质,沉淀自己的心境,完善自己的人格。认真恭敬地编校完那时青荷的《我看唐诗多繁华》,我觉得她是做到了。她从唐诗精品中,又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与作品,以琴棋书画诗酒茶做引子,与自己的切肤经历、感受和心境有机结合,非常缜密巧妙地描绘出一个盛世大唐,几多锦绣文章。
  她读李白也好,读杜甫也好,读白居易也好,读王维也好,读李商隐也好,都是用虔诚的心灵、简练的笔墨、优美的语言,将诗人的生平、作品的风格、诗歌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以及诗歌中的典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事件发生后诗人作品的变化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烙印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既像是领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时代,又像是在给我们讲述身边一位位熟识友人的故事一样,从而让我们非常轻松地理解这些伟大作品中深远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进而达到审美境界中的心灵愉悦。
  编校完那时青荷这一篇篇声情并茂的唐诗赏析作品后,我发现,那时青荷对唐朝诗人与唐代诗歌不单单是尊重,而是朝拜,是敬仰,是灵魂深处的仰望,是生命层面的交换。她是与诗人共鸣之后,再把诗歌背后蕴含的奇妙意境自然地呈现出来,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我觉得,没有对文字的挚爱与痴迷,没有对诗词的一见倾心,没有对书香的情根深种,是难以写出这样的赏析文章的。她与每一位诗人都是机缘巧合,都是朋友,都是知己,因此她才会如此这般虔诚恭敬,才会写成这般与众不同的赏析作品。她的作品,我们读或不读,都在那里;至于别的,对她来说,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锦绣大唐,诗人辈出,群星璀璨。每一位诗人,每一首诗歌,都给我们构造了一处精神桃源。《我看唐诗多繁华》不过是给我们铺设了一条干净清朗的小路,路上有鲜花,有风景,有伴侣,有故事,让我们走进唐诗里,漫步,徜徉,穿行,让我们看到那时不同阶层里的诗人们,从各自的生活出发,用不同的意象表达出来的内心情感,从而得以窥见唐朝时期留下来的那片如汪洋大海一般的精神桃源,虽然时光跨越了千百年,但依旧光芒璀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并将永远影响下去。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区区三百年,从繁华到落寞,从挥洒自如到沉郁顿挫,这像极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我也常常在目睹着陈物旧景时,像杜牧路过金谷园边一样地发出感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只是在感慨之余,我并不感到那么的悲伤与凄凉。相反,我在这些诗词的意境里找到了自己富有的人生。繁华事散,香尘犹存,这便是唐诗、宋词以及所有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编校完《我看唐诗多繁华》,真的,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看唐诗,读唐诗,最终读的不就是自己吗?一定会有一天,我们在不经意间猛然发现,我们孜孜追寻的精神桃源不在唐朝那里,不在唐人那里,不在唐诗那里,而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而打开桃源大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