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林、董俊芳在宁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冒雨义务画文化墙墙画。
今年48岁的石宏林是马鞍山市特教学校教师,他和妻子董俊芳都是聋哑人,二十多年来,他们在公益事业上,携手并进,在无声的世界里传递真善美,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000多小时。石宏林、董俊芳先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安徽好人”“安徽省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市“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称号。
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石宏林幼时因病致聋,经过多年努力,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毕业后回到母校——马鞍山市特教学校任教。
作为马鞍山市聋人协会主席,他总是竭尽全力地为聋哑人更好的生活作出努力,组织全市听障人士参加各种就业招聘会,以及残联等相关单位举办的各种文化体育和公益活动300余场,受众近千人次。
石宏林曾救人于危难。2006年春寒料峭的一天,他去濮塘春游时,奋不顾身救了一名不慎落水的女孩,荣获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虽然损失了一副价值2万元的助听器,但他觉得很值!
为了帮助聋人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多年来石宏林和董俊芳坚持义卖书画,将所得善款近10万元全部捐赠给团市委、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和慈善机构等。
石宏林与董俊芳曾六十余次应公安部门的邀请,做手语翻译,与涉案聋哑人交流,了解案情,然后他们用文字告诉警察,帮助公安部门破案。每次都是随喊随到,花费几个小时,有时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他们还经常为聋哑人纠纷做调解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播撒爱心 收获希望
公益路上,石宏林与董俊芳相伴成长。董俊芳也是一位富有爱心的聋哑人,她一直从事公益活动,先后资助帮扶过50多名贫困学生及残障人。
夫妻共同携手为社会聋哑人服务,组织参加“爱心笔会,义卖义捐”“爱心募捐,走进困难聋人家庭”、为脑瘫儿童奉献一份爱心、为特困学生募捐等公益活动200多场次,帮扶困难家庭。
因石宏林工作原因,董俊芳接触到很多特教学校的孩子,这些折翼天使深深牵动着她的心。她经常去学校看望帮助那些孩子,不仅捐款捐物,还陪他们游戏玩耍,无偿教他们绘画。节假日把寄宿孩子们接到家里,和他们谈心交流,勉励他们积极进取;带着孩子们开展“一日游”活动,参观附近的公园、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和相关企业等,帮助孩子们树立生活的目标和信心。
2015年,董俊芳在市志愿者协会的支持帮助下,组建“无声有声墙艺社”,实施公益墙绘项目,社团有20名志愿者,大部分是她曾资助过的学生,作为美术老师的石宏林更是她最大的帮手。夫妻俩带领团队志愿者踏过全市60多个村镇、社区、学校,义务墙绘面积达9000余平方米,价值50余万元,深受群众喜爱。
感恩社会 “益”路同行
二十多年里,夫妻二人不停地走进贫困户的村落、社区、敬老院和残障孩子的家庭。作为聋哑人,他们深知残障孩子生活不易,自2016年起,他们利用自己所长,开办绘画培训班,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免费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开展美术教学,增强他们的本领,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希望对这些孩子将来就业能有所帮助。
残疾孩子,尤其是贫困家庭的聋哑孩子,有强烈的自卑感。石宏林就告诉他们:“家庭贫困不可怕,怕的是精神上、心灵上贫困。你们记住了,艺多不压身,我教你们绘画,是想让你们懂得:只要心中还有梦想,就要向着那个梦想一直往前跑。”培训班的孩子在他们辛勤教育、爱心呵护下快乐、阳光、健康地成长,有十几名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进入了大学深造,有30多名孩子的绘画作品在全国中小学生绘画大赛上获特等奖和金奖。
“爱心没有终点,志愿贵在坚持。我和妻子都是聋哑人,所以我们能体会到聋哑人的艰辛,但是他们的心灵不能贫困。有生之年,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义务培养贫困家庭残障孩子,让他们脚下的路好走些。”石宏林说,在公益事业这条路上,他们将一直走下去。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金学永通讯员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