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停滞四年多,三国合作将全面重启
中日韩外长见面,释放三个信号
  在过去的周末,中日韩开展密集互动,三国外长举行三场双边会见,一场三边会见。
  在中日、中韩关系持续遇冷之际,这轮互动释放了哪些变化的信号,能产生多少实效,决定着中日韩关系向着何方发展。看清这轮互动的真实情况,才能看懂中国周边的真实形势。
  信号一:以多边促双边,三国合作将全面重启
  这轮互动,是在一个重要背景下开展的:中日韩三国合作正处于全面重启之际。
  今年7月,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自疫情以来首次恢复线下举办,发出中日韩合作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清晰信号。此后,三国外交高层基本两月一见,频率保持稳定。
  在这些交流中,改善关系、重启合作的意思反复出现。
  如果只看双边,尽管有意向,现实却是中日韩关系恢复得并不平稳。甚至自上一次三国高官会以来,还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举办三边会见,在小范围内将中日韩聚在一起,给了三方坐下来谈一谈的契机和充分时间。
  在三边会见前,中日、中韩、日韩均举行了双边会见,从各方会见的新闻稿来看,这些会议重点讨论了各自的矛盾和分歧:
  中日,讨论核污水问题、台湾问题、半岛局势等。
  中韩,讨论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半岛局势等。
  日韩,讨论慰安妇问题、半岛局势等。
  这些双边会见很多都超出了原本预计的时间,可见谈得充分、深入。
  就拿过去一个月被日方拿到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得最多的核污水问题来说。这次会见后,对于未来建立专家等层面的磋商,中日已经达成一致,将通过协商和对话,以建设性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接下来,中日韩还将进一步推动三国领导人会议。
  中日韩合作启动20多年来,在机制上已经走向成熟。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框架,以多边促双边才成为可能。
  信号二:日韩站在战略高度重视三边合作机制
  如何确保三边合作机制能够给中日韩关系注入稳定性,这就要看日本与韩国将其放在了何种位置上。
  日本方面,赴韩的是刚刚上任两月有余的新外相上川阳子。行前,上川阳子在记者会上,说明了日本考虑三边合作机制的背景:国际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日方希望基于三边合作的战略意义和大局观进行讨论。
  也就是说,日本当前是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前景,从战略层面引导三边合作向好发展。
  是什么战略?可以来看这次会见中日韩三方新闻稿中都提到的一句话:中日韩合作可以超越东北亚,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繁荣发挥积极作用。
  中日韩人口总和占全球五分之一,GDP之和超过全球总量四分之一,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上,都能在亚太地区担负承压和带动的作用。反过来,这些合作也将给日韩当前的迫切问题带来转机。
  对于日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日本名义GDP将同比减少0.2%,从世界第三位跌至第四位。这次会见提到的中日韩自贸协定,据专业预测,将使日本GDP获益增长0.1至0.5%。
  对于韩国,其周边安全环境比中国、日本都要紧张,这也需要东北亚域内国家协商合作。并且韩国还是中日韩合作机制当前的轮值主席国。
  2019年,韩国从中国手中接过轮值主席国后,随着疫情以及中日韩双多边关系变化,三国合作停滞了四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出现重启的契机,韩国表现格外积极。
  在一些未来的事项上,韩国提议开始的时间,比中国、日本都要更早更具体。
  作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中日韩三国合作符合三国的共同利益,符合地区的共同需要。
   信号三:三国合作在努力摆脱域外影响
  即使存在共同的意向,作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盟友,日韩两国对中国的诚意,也影响着这些愿景能否顺利达成。
  这次会见确定了六个未来的具体合作方向:人文交流、科技、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经贸、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领域很多是前瞻性的领域,并且其中一半,都是美国要拉拢日韩,形成对华围堵态势的领域。
  这背后是一股变化的趋势,面对美国的影响,日韩正在从一开始的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寻求扩大对华合作。
  特别是在芯片领域,随着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落地,最近一个月,日本、韩国与相关的科技公司,正在考虑规避的办法。
  日本方面,这个月中,中日建立出口管制对话机制,一个核心目标,就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不久前,美国司法部门发起调查称,韩国也正帮助美国的半导体公司绕开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合作向中国出口半导体设备。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的阻力和中日韩相向而行的努力还将持续对冲。
  对于日本和韩国,考虑清楚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不是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次会见就是实例。
  据央视网玉渊谭天/文 

  □专家解读
  三国合作:变中有定
  11月26日,在韩国釜山的APEC世峰楼,中日韩三国外长的手终于握在了一起。
  当天,第十次中日韩外长会议在当地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会议,距离上次三国外长聚首已过去4年多。
  作为中日韩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外长会议被视为筹备三国领导人会议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合作与对抗、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等多股力量持续较量的背景下,中日韩外长再度握手,向外界释放何种信号,引人关注。
  作为亚洲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中日韩合作机制始于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盟框架,也曾经历高光时刻。
  它在1999年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首次举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早餐会,自2008年起在国际会议外单独开会,每年由三国轮流做东。
  经过近24年的发展,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从无到有、日臻成熟,已形成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以部长会、高官会和70多个工作层对话机制为支撑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体系。三国间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近8000亿美元,为三国和亚洲的现代化发展注入动力。
  不过,中日韩上一次外长会要追溯到2019年8月,同年12月在成都举行了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但自那以来,受到新冠疫情、日韩关系恶化、外部力量干扰等因素影响,三国合作机制陷入四年停摆。
  虽然双多边关系和合作局面起伏不定,但三国之间仍有一些稳定因素保持不变。比如,作为搬不走的邻居,中日韩合则利、不合则损的基本格局未变;经济相互依存、产业链高度融合的状况未变;各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任务也不曾改变……
  “本次外长会议的举行,表明在轮值主席国韩国的推动、中国和日本的实际支持下,三国合作机制的重启取得了一些进展。”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指出,总的来看,中日韩合作对于三国是互利的。在各种逆风逆流之下,加强合作仍是三国共同诉求和主流声音。人们有理由对三国合作的重回正轨和进一步发展抱有信心。
  “中日韩外长会议以及三国领导人会议都是具有多年历史的机制化安排,中断后重启可以说是某种必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从合作内容和现实需求两个方面对机制重启进行解读。
  内容上,三国合作机制一直囊括关乎三国共同利益、共同和各自关心的广泛话题,有利于推动地区的稳定发展。
  需求上,当前,在美国推进大国竞争、地区局势面临复杂因素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对国际和地区问题有着不同看法,需要通过双多边沟通来表达各自观点,知晓对方的理念和立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以促进整个东亚乃至亚洲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这是三方的共同愿望,也是机制重启的意义所在。
  这是三国外长时隔4年3个月再次聚首,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也是中韩关系迈入第二个30年的开局之年。
  “这次外长会议最主要的内容是三方如何协力让三国合作机制重回正轨、继续发展。这符合三国利益,也可有效引领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具有广阔前景。”吕超说。
  至于外界最关心的筹备三国领导人会议,“韩国方面正在积极推动,但它需要拿出诚意。”吕耀东说,中国在促进三国合作方面一直很有诚意,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通过合作化解分歧。如果韩国一面表达期待,一面做出一些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就不可能推动三国合作机制的真正重启。
  时隔两个月,从高官会到外长会,中日韩合作似乎正迎来新的契机,也向世界传递积极信号。舆论认为,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尤其是在三国合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的背景下。解放日报记者安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