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登上热搜:学生除了接水、上厕所外,都要待在座位上;有学校安排值日老师、学生干部在每层楼巡查……在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孩子无法在学校享受课间时光,确实让人感到忧虑。
一些学校课间强制管理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担心会发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想以此减少孩子安全风险,但这绝不应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剥夺孩子课间活动自由的理由。《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发布了中小学生课间“休息令”: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学生课间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或者晒晒太阳,眺望远处或注视绿色植物,能起到放松心情、减轻疲劳、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作用。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关键在学校,同时还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课间活动是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重要平台。学校加强学生课间管理,应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各类“项目”“游戏”等,为课间休息赋予丰富灵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感受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增强在校“主人翁”意识。
学校要认真贯彻《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加强对教师授课行为的监管,让课间真正能够“空”出来,从制度层面避免“课间圈养”,不允许教师随意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允许班主任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空间,鼓励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走到操场上,让课间时间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
安全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底线。校内,学校应充分调研本校学生课间活动情况、排查整治各类校园安全隐患,安排一定的管理人员做好学生课间的安全巡查,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课间活动时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伤及他人。校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可联合多方力量,通过厘清校园安全责任、加强校园安全典型案例宣传等多种形式逐步增进家长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理解,不断凝聚管理共识。
把课间“放飞”的权利还给孩子,让校园“闹腾”起来,让学校多一点“烟火气”,多一点欢声笑语。广大教育工作者使命在肩,要充分运用好学生课间活动,主动引导学生享受课间美好时光,真正体现学校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办学宗旨。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