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合伙人会议”第一年宣城谈得怎么样?

  第12期宣城市政商恳谈会现场。戴巍/摄 

  12月2日,宣城宾馆新会议中心。临近9时,第一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和今年此前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一样,一月一度的宣城市政商恳谈会如期而至。这个以坦率和恳切赢得赞誉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就如一场政商之间双向奔赴的“合伙人会议”。谈了一年,宣城到底谈得怎么样? 
  背景“现在不追,以后可能再也追不上了”
  2023年初,宣城市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开始举办“政商恳谈会”,定于每月首个周六召开,提前一周在媒体发布公告。这被认为是宣城市迈出“追赶苏浙,争先江淮”步伐的起手式。
  为什么要追?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了背景。偏居皖东南的宣城市,是安徽唯一与江苏和浙江都接壤的地级市,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然而,近年来,这样独特的区位也显现出了一种尴尬。相比周边发达地区,外省如南京、杭州、常州、无锡、湖州,省内如芜湖、马鞍山,宣城的经济总量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出圈”,是对现状的坦诚认知。
  机遇悄然来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让宣城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从地图上看,宣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中心,在这一机遇下被寄予厚望。“现在不追,以后可能再也追不上了。”李中说。
  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商恳谈会”应运而生。
  关键“说到就要做到”
  政府和企业面对面的工作机制,在各地并不少见。宣城的政商恳谈会有何独特之处?宣城市委书记李中这样解读——首要在“政”、目的在“商”、关键在“恳”、方式在“谈”。
  “恳”字是关键,态度是前提。从做企业的“店小二”“及时雨”“合伙人”,到“为企业办事,既要解释更要解决,既要笑脸更要效能,既要到场更要到位”,再到“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幸福指数”……这样的话语让企业家们颇感贴心。
  恳切当然并不只在言语和态度上。宣城市政商恳谈会实行“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闭环管理。据介绍,前11期宣城市政商恳谈会共计158家企业反映228个问题(含四期专题片30个企业反映的30个问题)。截至目前,已办结222个,办结率97.4%。
  感受“变化翻天覆地”
  目的在“商”,政商恳谈会最终的目的还是让企业满意。
  10月份的政商恳谈会上,一家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出,宣城市现有的购房补贴政策有一定的学历和技能水平要求,该企业不少员工是外地人,他希望政府能够增加政策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在宣城安家。
  企业的诉求很快得到落实。10月17日,宣城市住建局就发布公告,就相关政策向公众征求修改意见。11月29日,相关政策正式印发,其中提出“支持外来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对非宣城市户籍居民在宣城市区购买家庭唯一和第二套改善性新建商品住房的,按其所购房屋面积给予300元/平方米购房补贴,最高不超过4万元”。
  一家企业负责人已在宣城经商20多年,他称,20年来,宣城市营商环境的变化翻天覆地。”
  据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宣城市企业诉求办理满意率分别居全省第1、第1、第2位;第三方调查市场主体满意度分别居全省第3、第1、第4位。
  今后“多一些不请自来”
  恳谈会的成效和影响已在会场外显现,宣城市的“面对面”工作机制内容更加丰富。
  建立每周六要素保障会商机制,目前共举办41期会商会,研究解决80余个项目土地要素保障问题;
  聘请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申请享受优惠政策,1-10月,帮助企业争取项目1512个、获得奖补资金3.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0.3%、67%;
  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制度,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8名“首席问题官”和174名“问题专员”,着力解决和补齐服务企业群众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等短板……
  走过第一年,明年怎么谈?宣城市委书记李中在第12期政商恳谈会上给出了答案。接下来,谈的范围可以再扩大,多一些不请自来,少一点精心安排;谈的形式可以再灵活,让更多企业敢说话、想说话、说真话;谈的地点可以再多样,多一些现场办公,直击发展难点、痛点和堵点,解决最关键、最急迫的问题。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