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成果。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相比,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
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并确认该遗址第一地点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系列考古发现说明,早在5000年前,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年至4300年前后。这时,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开始衰落,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焦家遗址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这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良渚遗址外围新发现近20条水坝;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年至3800年前后。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中原和北方地区后来居上,开始新一轮的文明化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2022年,考古人员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的转角浮雕,为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的年代、建筑性质的判断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在大台基西侧200余米处,首次发现以石墙框界、成排分布的贵族专属墓地。陶寺遗址确认了一处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时期夯土建筑基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
距今3800年以后,中华大地进入王朝时代。
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多学科协同研究不断推向深入。针对山西兴县碧村遗址的白灰地面开展了测年方法研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以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的协同研究显示,距今7000年以来生业经济反映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手工业方面的研究发现,大约在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手工业生产技术发生了质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突破?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进行了分析解读,王巍介绍:这几年几个重要的遗址有重要的新发现,比如牛河梁,把整体的当时的规模更加扩大,凌家滩也有重要发现。这两个重要遗址,有望成为下一阶段论证进入早期文明的重要支撑。“所以我觉得,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是这几年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只有这些考古的新发现,才能让我们的认识有新的提升。”
据介绍,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的许多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综合新华社、央视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