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首付1元就能用上高端机?
手机“以租代购”背后暗藏猫腻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商机的不断涌现,共享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互联网租赁平台也随之大量出现。其中,手机租赁业务通过“以租代购”的模式以“低月租”为噱头,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的需求。有平台方称,消费者每月只需要支付一杯奶茶钱,就可以拥有最新款或者更高端的手机。以“低月租”吸引消费者分期租赁,实际上却隐藏着环环相扣的套路。有消费者反映,大部分平台默认的租期是1年及以上,一旦逾期就必须支付高额的买断费;还有消费者遇到过暴力催收的情况。租赁手机市场到底该警惕哪些风险?
  到期归还手机,对方索要折损费
  去年11月,四川的李先生(化姓)在租赁小程序上租到了一部99新内存为256G的蓝色手机,租期一年,分12期支付,首期仅需支付1元,之后的11个月每月需支付445.33元。
  今年11月12日,租约到期,根据合约,李先生可以选择归还手机,也可以再花6000多元买断该手机。因为买断费用太高,李先生最终选择归还,将手机寄还商家。快递信息显示,11月14日商家已经签收。不过,收到手机后,商家并没有终止合同,而是要李先生支付将近1000元的折损费,或者直接将手机买断。
  李先生告诉记者:“商家签收之后,中间间隔了两个星期,给我发了一张验机报告过来,验机报告上面写的是有一些轻微划痕,扬声器没有声音。”
  这张商家提供的验机报告上写着,手机为八成新,屏幕细微刮痕,边框轻微老化和细微刮痕,后盖细微老化,扬声器无声。这样的验收结果,李先生并不认可。他说:“扬声器没声音根本不可能,如果没声音,电话都接不到了。”
  在寄出手机前,李先生拍了视频留底,从视频看,手机看不出明显划痕。记者也多次联系了与李先生对接的客服人员,截至发稿前,对方没有给出明确回应。
  租赁费加上买断费已超过官方售价
  除了到期归还时遇到索要折损费的情况,手机监管锁的问题也让众多手机租赁用户头疼不已。所谓的手机监管锁,其实是商家对用户的一种限制,如果用户出现租金逾期或者逾期未归还手机的情况,手机会被锁定。
  家住贵阳的张先生(化姓)告诉记者,上个月,他租用的手机到期,考虑到使用习惯和手机里的资料存储情况,他决定买断该手机。不过,买断之后,商家并没有解除手机的监管锁,而是让张先生自行处理。
  张先生说:“他跟我说他们平台已经解除了(手机监管锁),客服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手机上还是显示‘监管’。他现在告诉我,让我恢复出厂设置,如果恢复出厂设置还是不行,就让我刷机。”
  张先生称,手机的租赁费用加上买断费用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该手机的官方售价。
  张先生说:“当时也没想这么多,但是在后来还款过程中就发现,每个月还完,最后结算的时候怎么花出去这么多钱,感觉被坑了。”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租手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近3万条投诉,涉及到期续租加价、买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维修时发现手机实为“翻新机”“资源机”、暴力催收等,甚至有用户反映租到过“赃物”,被警方没收。
  在投诉较多的某租赁平台首页,记者看到了平台推荐的热租爆款手机,内存128G、租期一年,总租金为4243元,按月付款,到期后如要买断,需支付尾款3545元。按照该租赁合约,租金加上预估买断费用,一年后该款手机的到手价为7788元。而该款手机目前的官方售价为5999元。
   用户几乎没有有效的申诉渠道
  此外,记者在该平台搜索发现,验收手机、折损费定价、违约赔偿等环节完全由平台和商家决定,用户几乎没有有效的申诉渠道。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商家有权自主设置经营活动的规则,但要公平合理,不得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他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特别是在“以租代购”的模式下,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存在超额支出、隐私泄露、遭遇诈骗等风险,对于行业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进行监管。
  陈音江说:“本身它是一个租赁机构,现在网上有这么多消费者投诉,它的经营模式值得有关部门重视,应该及时介入,要查清楚这是不是一种合法合理的经营行为,是不是存在隐性的安全风险,是否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陷阱行为。”中国之声记者钱成 

   □链接
  手机“以租代购”总租金超市面价近30%
  近日,北京消费者张杰(化名)对记者反映称,自己遭遇了手机“以租代购”陷阱。原来,张杰在某租赁平台购买了一台苹果14Plus(256GB)手机,以租代购分期12个月,每期还款492元,已经还了7期。因个人疏忽,上个月未能按时还款,现已被强制要求买断,买断金额为7101元。已付的7期租金加上买断金额,总金额达10545元,“这个价格已经大大超出这款手机在市面上的价格了。”张杰说。
  手机“以租代购”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租赁模式。平台方称,这种模式不但使消费者能够更快地拥有手机,而且比一次性购买更具吸引力。用户每月只需要支付少量费用,即可拥有最新款或者更高端的手机。用户还可以在租期结束后购买手机,不需要支付一次性高额的购买费用。
  尽管许多人抱着短租一两个月尝鲜的心态,但实际上大多数平台默认的租期是1年及以上,且不能提前解约。逾期即买断,不支付就面临被起诉风险。这些环环相扣的套路,让许多年轻人深陷其中。
  热衷数码新产品的北京市民高翔告诉记者,“以租代购”其实不划算。“以苹果15Pro(256G)手机为例,在人人租平台上租完一年归还的总租金是7091.95元,而该手机的市面价格为8999元,也就是说租一年的价格是买新的近八成!”记者了解到,该款手机如果在人人租平台选择租完12期即送的模式,总租金为11688元,这一价格已超过市面价格近30%。
  对消费者更为不利的是,当手机租期到期后,如果被平台认定为有破损或者耗损过大等情况,平台将要求消费者买断该手机。此外,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租手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近3万条投诉,涉及到期续租加价、买断之后不解除监管锁、买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暴力催收等。
  近期,一些地方法院也发文提醒消费者,当下不少手机租赁平台以“低月租”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分期“租赁手机”,租金逾期后自动“由租转售”,存在部分手机租金及费用标准超过法定最高利息标准、租赁过程未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
  工人日报记者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