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印度的大选之年,印度总理莫迪正在寻求连任。如果成功,这将是他担任印度总理的第三个任期。在2014年和2019年,莫迪通过突出印度教身份认同建立了一个跨越种姓界限的强大选民联盟,两次带领印人党赢下全国选举。有学者分析认为,在这次2024年竞选过程中,“去殖民化”或成为其主要手段之一。
“婆罗多”还是“印度”?
在今年9月上旬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无论是印度总理面前的桌牌,还是峰会晚宴邀请函,上面都用“婆罗多”代替具有殖民色彩的“印度”。印度总统办公室向G20参会各国发出的公开邀请函上称总统穆尔穆(DraupadiMurmu)为“婆罗多(Bharat)总统”,而非“印度(In⁃dia)总统”。印人党(BJP)发言人9月5日晚分享一份关于莫迪总理访问印尼的文件,文件上也称莫迪为“婆罗多总理”。
于是,网络上关于印度将要更改国名的讨论一时间沸沸扬扬。还有网友调侃:“如果印度改名婆罗多,巴基斯坦就改名印度。”
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印度建国伊始,婆罗多就已经是印度的国名了。1950年开始生效的《印度宪法》第一条即为:“印度,即婆罗多,应当为各邦之联合”,这在宪法层面同时赋予上述两个名称以合法地位。
再往上追溯,India”与吠陀语词“Sindhu”(译为河、海)息息相关。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印度河流域后,开始用“Hindu”称呼这一地区。Hindustan”也成为操波斯语的征服者对这片土地的称谓,意为“印度河之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入侵印度,以希腊语称所占之地为“indos”。1858年,当英国开始殖民南亚次大陆时,就在波斯语和希腊语基础上逐渐从“Sindhu”转写为“India”。
而相比较之下,“婆罗多”这一称谓源自往世书和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意为“寻找光明/知识者”。往世书以“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解释该词,而《摩诃婆罗多》中“Bharat”既指开创了印度教统治的传奇君王“婆罗多王”,又可指其后裔——婆罗多族。
因此,从称谓不难看出,“India”带有更多外来视角的“他者”色彩,而“Bharat”则源自正统印度教文化,更契合印度本土的主体叙事。通俗来讲,有文化专家指出,“India是一片土地,Bharat是一个民族;India是历史性的,Bharat是神话性的;India也是支配性、包容性的,Bharat是感性的、排他的”。于是,印人党高层纷纷热烈拥护改名“婆罗多”,声称新名字更能代表这个国家,并对修改国名感到万分骄傲。
改地名、改语言、改军旗
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就打出“去殖民化”和“国族再造”这两张手牌。对内旨在继续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达成“国族再造”的愿景,对外旨在彻底“去殖民化”,使印度能以“正名”迈向世界强国地位。
2015年,印度将新德里奥朗则布路改为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路,前者以莫卧儿王朝皇帝名字命名,而后者以印人党提名的印度第11任总统名字命名。7年后,印度将通往新德里地标建筑印度门的“国王大道”更名为“责任大道”。除了修改道路名称外,印度还修改了一些知名城市在殖民时期的英文名,比如将最大的城市孟买的英文由“Bombay”改为“Mumbai”,将加尔各答的英文由“Calcutta”改为“Kolkata”等。
虽然印度总理莫迪精通英语,但2014年他上台后首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改变了印度领导人用英语在国际场合演讲以及与其他外国领导人交流的做法。2019年,印度财政部长不再用英式公文包向议会提交年度预算,因为这是印度被殖民时期的做法。
2020年,印度政府出台一项新的教育政策,其中最具争议的变化之一是在一定年龄之前用印度地方语言取代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这些政策还建议学校重新关注梵语这种日常生活中不太使用的语言。2023年8月,印度内政部长沙阿在议会提出了三项新法案,以彻底改革印度自殖民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刑事法律体系,包括1860年的《印度刑法典》、1973年更新的《刑事诉讼法》和1872年的《印度证据法》,其名称均被改为印地语,法律内容也有所改变。
在军队改革方面,莫迪政府2022年9月在“维克兰特”(INSVikrant)号下水仪式上揭晓印海军新军旗,用源于古印度马拉塔帝国君主希瓦吉印章的八边形徽标替代了具有英国殖民色彩的“圣乔治十字架”符号。2023年12月4日,莫迪在讲话中宣布,新版海军肩章将加入印度民族英雄、“海军之父”希瓦吉的相关元素,设计样式类似于新版军旗。莫迪称,“今天的印度要摒弃被奴役的心态,大步向前。”
在过去几年,印度政府还采取措施,试图将现代西方医学与印度的传统医学体系阿育吠陀结合起来,使印度的卫生系统“去殖民化”。它甚至在考虑允许阿育吠陀医生进行手术。到目前为止,印度的现代医学只用英语授课,而印度约有10%的人口使用英语。不过,现在执政党印人党领导的几个邦政府开始提供印地语和其他语言的医学课程。
“莫迪措施提高了民众自信心”
在世界各地,去殖民化的思想在过去几年重新流行。这场运动的要求包括改变大学课堂上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前殖民国对被殖民国进行赔偿;前殖民国归还掠夺的他国文物等。在西方,去殖民化运动主要由自由主义人士和左派进行,而在当代印度,右翼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已成为积极推动去殖民化议程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力量。
最新的印度地方大选投票结果显示,印人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拉贾斯坦邦和恰蒂斯加尔邦,并保住了中央邦,国大党在南部的特伦甘纳邦战胜了一个地区性政党。如此一来,印人党及其盟友在地方议会选举中总计控制了29个邦中的16个,占人口的近60%。尽管邦选举并不总是影响全国选举的结果或准确地反映全国选民的情绪,但外界普遍看好印人党在明年全国选举中的胜算前景。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尽管印度右翼的去殖民化思想有殖民根源,但对今天的许多印度人来说,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是唯一对消除“殖民遗产”感兴趣的意识形态群体。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的对手,包括国大党以及那些在国大党统治期间迅速发展的党派,被很多印度民众视为以欧洲为中心的政党,或者是代表封建主义的政党。他们认为,这些政党本身都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莫迪说要摆脱1200年的被奴役历史,暴露出莫迪政府印度教至上的定式思维,进一步加重了当前印度政治中的教派主义色彩。但在一个以印度教民众为主体的国度,莫迪的这些去殖民化措施对于提高民众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钱峰强调,必须看到莫迪推动的“去殖民化”是为印人党和他长期执政的政治叙事而服务的,是以在2024年印度大选中继续胜选连任为目的的。
不过,印度阿育王大学教授拉戈万对此表示,去殖民化对延续印度历史叙事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是印度国际主义叙事体系的重新解读,是印度塑造21世纪大国的必经之路。
综合环球时报、新华社、澎湃新闻、极目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