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3版
发布日期:
安徽传统农业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嘉宾简介
  方国武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家库专家,安徽省乡村社会治理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美学、农业文化研究。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人文社科奖等奖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多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相关专业领域论文多篇。 

  安徽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滋养出淮河文化、楚文化和徽文化的典范形态,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历经千年岁月,安徽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农业文明已经浸润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层面,更留下了数量众多、形态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期的安徽人文讲坛,咱们就来详细了解安徽传统农业文化的故事。
  “前世”图景 辉煌灿烂的安徽农业文化
  截至2023年第七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安徽有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铜陵白姜种植系统、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太湖山地复合农业系统、安徽铜陵义安凤丹栽培系统、安徽青阳九华黄精栽培系统以及安徽歙县梯地茶园系统等八个项目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刚刚公布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国又有3项入选,其中就有咱们安徽的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方国武说。
  安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皖北是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源头,淮南等地曾属楚文化领地,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念民俗类农业文化形态。在历史进程中,这些文化交融交汇,呈现南北汇合的鲜明特色。“当然,最有影响力的安徽农业文化观念出自《淮南子》,它第一次对‘二十四节气’的运行规律做出了全面、体系化的描述;二十四节气,将历法与天象、气候、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关联,建立了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方国武介绍。
  目前我省共有6批47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皖南黄山地区是古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多地处大山深处,保存了安徽省一半以上的古村落,集中了一大批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更因徽商的繁荣,产生了如宏村、西递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方国武介绍,“古村落景观充分体现在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和结构形态的设置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突出的启示意义。”
   “今生”憧憬 助力现代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建设
  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中,优秀农业文化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德治资源,与法治相结合实现功能价值。“临涣茶楼文化有效介入现代乡村社会治理,即是传统农业文化空间活化利用的典范案例。”方国武介绍,其创新的“一杯茶调解法”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这一接地气的民间化解纠纷模式也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安徽依托农村特有的旅游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和资源特色,采取“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工艺等产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方国武介绍,目前,全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发挥农业文化资源优势,先后建立了观光型(如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休闲度假型(如庐阳区三十岗乡、黄山区甘棠镇、宁国市畲族民族村)、多功能园区型(如南陵县大浦乡村世界、阜阳生态园)、传统村落景观型(如黟县宏村、西递,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农家乐”型等休闲农业形态,深受消费者欢迎。 


   安徽人文讲坛本周日开讲:
  用望闻问切感知中药
  本报讯您知道中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来识别吗?本周日的安徽人文讲坛,讲席嘉宾将和大家说一说中药的相关知识。
  中药望闻问切旨在于继承传统中药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一个创新性的多维识别中药的方法,供中医药从业人员从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以及中药材形状、色泽、生存状态等性状特征推导中药药性及中药功效,四法合参,事半功倍;亦旨在改变眼看、鼻闻、口尝、手摸等方法仅限于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更在于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快速普及中医药知识。
  如果您对本场讲座内容感兴趣,可于12月17日下午3时前往安徽省图书馆东二楼学术报告厅听讲。 

   讲席教授
  朋汤义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生导师、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务委员、国家执业中药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徽派炮制实训中心、中药识别科普馆负责人;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示范“中药识别”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徽派中药炮制”实训中心负责人。本组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陶娜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