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六安:皖西白鹅“链”出国际范
  
  江卫军从鹅群里抓出“鹅王”讲述致富经。

  六安市羽绒产业年产量达万吨,年总产值超百亿元,直接出口超1亿美元,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日前,国际羽绒博览会将第七次在六安举行,俄罗斯、美国等10个国家近50名外商以及国内外98家羽毛绒头部企业参展。
  六安羽绒凭啥“飞”上国际舞台?皖西大白鹅为啥“链上”国际范儿?日前,安徽省“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采访团来到六安市,探寻皖西白鹅全产业链,解读六安市鹅产业跃迁式发展的奥秘。
  保良种 皖西白鹅“保”成全国明星
  “你看那只额头肉瘤最大的鹅,就是皖西白鹅原始品种鹅王,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都成全国明星了。”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卫军,从他饲养的上万只鹅中抱起了这只“全国明星”,向记者叙说他的养鹅致富经。江卫军原本是固镇镇地地道道的农民,2004年至今,一直致力于皖西白鹅的产业发展,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鹅专家”。“今年,皖西白鹅供不应求,预计产值达1.2亿元,实现利润2000万。明年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扩产扩量,目标是饲养15万只皖西大白鹅。”江卫军自豪地说。
  据了解,目前固镇镇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级结构,有力提升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
  深加工 全产业链“掘”全鹅价值
  “皖西白鹅全身都是宝,不仅鹅肉好吃,鹅掌、鹅头做成特色食品也很受市场欢迎,所以我们就负责鹅肉的深加工,建成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团队。”六安市胜缘食品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蔚德宽介绍说。
  目前,六安市鹅肥肝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1家,由于拥有成熟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鹅肥肝产量已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
  白鹅宰杀后,曾经被废弃的鹅绒、鹅毛如今也变废为宝,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重要宝贝。在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抗菌绒、防水绒、阻燃绒、彩色绒等高科技羽绒琳琅满目,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文军介绍,这些高科技羽绒不仅丰富了羽绒产品的种类,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更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使用体验。“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产品研发,目前功能性羽绒共八个种类。其中,防水羽绒、防静电羽绒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张文军说。
  如今,在六安,皖西白鹅身上的每一件宝贝都被精心利用,在“种、养、加、产、供、销”产业链上把价值完全挖掘出来。围绕皖西白鹅的“孵化、育苗、饲养、宰杀、鹅肉加工、羽毛羽绒加工”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拓市场 皖西羽绒“飞”到国际市场
  在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里,该公司负责人余学永正说着流利的英语陪着德国客商亚历山大看样品、谈和作。这位德国客商是专程来采购六安羽绒及羽绒制品的。余学永说“我们两家公司已经连续合作15年了,六安羽绒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
  “他们有良好的产品品质和准时的交期,诚信可靠,让我们感到非常信赖,所以能够连续合作15年。”亚历山大夸赞说。在六安,像余学永这样能与外国客商谈合作的羽绒生产商有不少。
  六安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同明告诉记者:国际羽绒博览会即将在六安开幕,作为一个国际性展会,六安市已连续举办七届羽博会,促成了一大批合作项目,有力带动了羽绒贸易。
  引进和培育羽绒服、羽绒寝具、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生产加工头部企业及自主品牌,建设国内外知名的羽绒羽毛生产加工基地,擦亮皖西羽绒金字招牌。到2027年,六安市将实现年屠宰加工鹅肉15万吨、鹅肥肝6000吨,羽绒羽毛制品出口创汇将超10亿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张洪金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