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秋冬野猪频伤人,猎捕保护如何平衡?
  入秋后,野猪出入闹市区、毁田伤人事件频上热搜。野猪种群不断扩大,是当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结果,但其对人类安全的潜在危险值得警惕。野猪为何频现人类活动区域?野猪攻击性到底多强?如何躲避野猪攻击?带着这些问题,12月13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合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虞磊。
  秋冬季野猪变得活跃
  近段时间以来,野猪伤人事件频发,已引发广泛关注。12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12日湖北监利市分盐镇青龙村发生一起野猪入村伤人事件,致1死3伤,伤者已送医。
  12月8日,一头野猪闯进江苏南京江北新区居民小区,横冲直撞、四处狂窜,连伤3人后被击毙。
  11月7日,安徽休宁县警方发布的信息称,一位老人深山遭野猪袭击,大腿及臀部受伤严重、血肉模糊。
  10月30日下午,巢湖的柳先生和同事驱赶闯入厂里办公区域的野猪,却遭到野猪袭击撕咬,柳先生双腿多处被咬伤,右手臂桡骨被咬掉一块,缝合达100多针。
  野猪活动频繁是否与季节相关?虞磊表示,秋冬季节山上植被减少,山林里食物资源会相对匮乏,野猪为了寻找更多食物开始变得活跃,其活动范围也会更广一些,从而进入到人类活动区域。
  野猪的攻击性极强
  因为“猪”字的迷惑性,大多数市民往往会把猪和“憨厚”“可爱”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而忽视野猪极强的攻击性。
  虞磊告诉记者,野猪的攻击性极强,民间有句老话“一猪二熊三老虎”,说的是在野外最可怕的动物之中野猪排名第一,“大多数动物见到人类往往会害怕逃走,但野猪遇到惊吓第一反应却是主动攻击,这也是野外遇到野猪的可怕之处。”虞磊介绍,野猪奔跑起来速度很快,且冲击力大,其智商更是比狗的智商还高,同时皮糙肉厚防御能力也很强,“即使用锄头、刀具等反击,对于野猪来说都无法造成太大伤害,反而更加激怒到它。”
  虞磊表示,野外遇到野猪应保持冷静,避免对野猪造成惊吓,迅速寻找四周利于躲藏的地形和掩体。若野猪发起攻击,应向两边躲闪,避开野猪的正面冲撞;陷入僵局时尽量找较高且好攀爬的树木向上爬两三米,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报警求救。
   野猪缘何频频“下山”
  虞磊告诉记者,野猪频频与人打照面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首先是自身原因,野猪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较强,“一只野猪每年可产崽一到两窝,每窝能有三到八头,成活率很高。”此外野猪作为杂食性动物,既能吃植物茎叶、果实、地下块茎,还能捕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外部因素则有两点,一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结果。虞磊介绍,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新法的颁布以及各种生态保护工程和政策的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其实不只是野猪,整个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都在不断增长,只是因野猪毁田伤人频发而凸显出来。”因此其觅食等的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导致其进入人类活动区域日渐频繁。
  第二则是野外天敌的缺乏。虞磊告诉记者,能够捕食野猪的虎、豹、豺、狼等大型食肉动物野外数量逐渐减少,而野猪的繁殖能力又远高于被捕食速度,而且它对城市的适应度比天敌要高,但对环境的要求又比天敌低很多。
  冲突或将越来越多
  面对频发的野猪伤人事件,当地主管部门能否主动出击以人工手段干预野猪种群数量?虞磊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也是各地早已采取的一种手段,“对于野猪种群的控制,首先应该进行种群数量调查,搞清到底是相对多还是绝对多,在调查基础上才能提出合理控制的方案。”记者注意到,以安徽黄山、金寨等地为例,往年也有采取狩猎护秋行动,组织狩猎队捕杀野猪以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减少野猪对农作物的危害。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30日,国家林草局公布了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部分地区致害严重的野猪,被正式调出名录。但需要明确的是,将野猪调出名录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杀,其仍受《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
  虞磊认为,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加上野猪本身繁殖能力极强,导致野猪种群迅速增长。综合来看,野猪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以后人猪之间的冲突或将越来越多。”而现阶段针对野猪种群治理却依然没有较为统一、有效的方法,如果无法找准猎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科学施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可能走向“滥捕滥杀-数量锐减-保护-泛滥成灾-滥捕滥杀”的恶性循环。 新安晚报 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