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合肥市匡河岸边散步的市民都穿上了厚棉衣。当日早晨,合肥最低气温-6.3℃。
12月16日,我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均在较低位置。当日11时,我省发布首个低温预警。气象部门预计,未来10天左右,我省气温持续偏低。据悉,低温预警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多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包括安徽在内的很多地方气温仍回升乏力。中央气象台预计,18-20日,还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下降4℃~8℃,辽宁、吉林局部地区降温10℃以上。
低温预警是怎么来的?
16日,安徽发布首个低温预警。不少关注气象新闻的读者可能发现,这个低温蓝色预警是个新面孔。它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安徽首次发布低温蓝色预警?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省气象台了解到,2021年起,安徽气象部门推进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业务体制改革,并于2023年10月正式施行全新的预警发布标准规范。
据悉,改革前安徽省气象台共发布14类预警,其中包括台风、暴雨、高温、干旱、大雾等,但没有低温类的预警。改革后,省气象台将预警精简为11类,并增加了低温预警。该预警标准与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基本一致。
根据低温预警发布标准,当未来三天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与历史同期相比偏低5℃、7℃以上,将分别发布低温蓝色、黄色预警。考虑此次强冷空气影响,已达到低温蓝色预警发布标准,安徽省气象台2023年12月16日11时首次发布了低温蓝色预警。
我省空气质量全线飘优
12月17日,我省大部迎来晴到多云天气。在经历雨雪“洗礼”后,我省空气质量全线飘优。不过气象部门提醒,全省气温被寒潮打压到谷底状态,市民外出时需及时添加衣物。
17日,合肥市区天气晴朗、空气清新。记者看到很多市民走出家门,享受久违的阳光。记者查询气象部门数据发现,合肥市空气质量不错。数据显示,从16日13时开始,合肥市空气质量AQI指数一直低于50,显示为优状态(注:AQI指数0到50 之间,空气质量为优)。17日上午,放眼全国,整个中东部地区空气质量全线飘优。
17日傍晚,记者查询气象部门数据发现,合肥市空气质量依旧维持在“优”状态,且已超过24小时。其中,从17日8时,AQI指数下降到30以下,11时到12时更是只有21,14时和15时AQI指数稍有增加,但也只有22。
气象专家介绍,这次我国中东部大面积空气质量改善,一方面是因为北方沙源地气温较低,已经结冰,沙尘处于被“封印”状态;另一方面,也与上周五的降雨降雪有很大关系,因为降水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有沉降作用。
未来一周气温持续偏低
这次寒潮天气把我省气温全部打到谷底状态。来自省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17日早晨,我省81个站点最低气温全部跌到冰点以下,其中有55个站点跌破-4℃,有12个站点跌破-8℃。17日早晨,全省气温最低值出现在灵璧,为-9.5℃。合肥市最低气温为-6.3℃。
17日上午,在合肥市区,尽管阳光朗照,但不少市民还是能感到冷风刺骨。当日上午9点30分,记者看到中央气象台显示的合肥即时气温为-2.4℃。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包括安徽在内的很多地方气温回升乏力。中央气象台预计,18日-20日,还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下降4℃~8℃,辽宁、吉林局部地区降温10℃以上。
总体来看,未来7天,我国中东部将持续低温,日最低或平均气温相对历史同期偏低5℃以上,部分地区偏低7℃以上!气象部门预计,要到12月23日,各地气温才会缓慢回升。如此看来,首次触发的低温预警,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多次出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
□救灾举措
三万件救灾物资陆续运往七市
本报讯12月15日起,3万件省级救灾物资从安徽省救灾减灾中心和7个省级救灾物资代储库陆续启运,发往宿州、蚌埠、六安、宣城、铜陵、安庆、黄山等7市。
连日来,我省出现低温雨雪天气,省应急管理厅迅速部署安排调拨省级救灾物资,支持相关地区做好冬春救助工作。
12月16日,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发布低温预警防御提示,影响范围是全省地区。根据要求,要防范低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做好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工作;室内取暖注意安全,谨防农业大棚、家庭取暖可能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和火灾,做好能源、电力调度保供;做好农作物、经济林木防冻害与畜禽防寒准备;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注意温室调控,防止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遭受冻害。
交通、公安、农业、能源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除冰、交通引导、供暖、农业防冻等准备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防范准备工作,新闻媒体、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区要及时传播预警信息和防范知识,积极引导公众密切关注天气,落实防范措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余康生
□民生保障
各类救助金有条件的可提前发
针对全国多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民政部12月16日发出通知,指导推动各地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加强因灾受困群众帮扶,确保因灾受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民政部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协同本地区应急、消防、住建等部门,紧盯建筑、设施设备及周边环境安全,重点针对积雪、结冰、大风、取暖、用电、燃气、用煤等安全隐患开展排查,防止发生房屋垮塌、户外设备倒塌、漏电失火、煤气泄漏等导致的人身伤亡事故。加强对施工项目现场的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确保正在施工的民政项目安全。对排查中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问题要登记在案,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限期整改到位。民政部门解决不了的,及时报当地党委和政府协调解决,确保做到排查整治全覆盖。
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有条件的可提前发放。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并因地制宜采取减免取暖费用、发放取暖物资等多种方式,帮助受灾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加强与应急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强化相关社会救助政策与受灾人员救助政策的衔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好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密切关注灾情影响,通过“线上大数据+线下铁脚板”的方式,及时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统筹使用各项救助政策措施实施救助帮扶。
持续深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加强与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协作,聚焦重点时段、重点位置、重点人群,加大街面巡查频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临时救助点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接受救助。要进一步做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探访服务,检查其照料服务和监护责任落实情况。进一步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及时受理和回应群众求助,确保因灾遇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应急防范
重点关注交通保畅和电网安全
记者12月16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和重点省份就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进行专题会商调度。
会商研判了华北、黄淮、东北等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展趋势,调度山西、吉林、山东、河南、贵州等省份情况。根据会商,本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雨雪相态复杂,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对部分地区社会民生影响大。本轮雨雪天气过程基本结束,但大范围寒潮仍将继续。18日起又一轮冷空气将南下,南方还有大范围雨雪天气,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高,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复杂严峻。
会商要求,要高度重视当前灾害防范应对,细化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工作责任。要切实加强监测研判和预警发布,密切关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变化形势,加强联合滚动会商研判,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前发布灾害预警和防灾避灾信息,增强全社会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会商指出,要重点关注交通保畅和电网安全,及时开展扫雪除冰工作,保障道路畅通;加密电网运行情况监测,开展电网覆冰情况研判分析,及时采取融冰除冰有效手段。要整合优化抢险救援力量和资源,提前在重点地区、重点对象、薄弱环节预置布防力量和物资装备,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协同处置突发险情灾情,提高煤电油气供应能力,做好能源保障和保暖保供等工作。同时,要密切关注灾情动态,视情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及时调拨救灾款物,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针对部分地区强降雪、冻雨、寒潮等天气情况,应急管理部组织有关中央企业工程抢险力量508支3.8万余人,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跨省区铲冰除雪工程救援队伍10支500余人,社会应急力量35支队伍1300余人,做好抢险救援准备。指导融雪剂生产企业做好相关产品库存储备。目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已在山西垣曲县开展工作。
本版稿件除单独署名外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