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书记项目”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合肥包河大圩探索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环境提升后的圩区道路。(大圩镇供图)

磨滩旅游度假区。杜兆军//摄
  一湾河水蜿蜒流淌,两岸绿树成荫花草遍植,白墙黛瓦掩映其间,鲜艳的党旗迎风招展……在合肥包河大圩,以探索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书记项目”正在全面开展。
  从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到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再到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今年以来,大圩梳理了一批瓶颈问题和关键事项,由村镇两级书记认领并建立“书记项目”。“党建工作项目化”以精细的“穿针、引线、绣花”功夫,让基层党建工作“虚功实做”,成效初显,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也探索出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新实践。
  产业促进 穿好乡村振兴“经济针”
  日前,合肥三只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在包河区卓越城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在大圩镇沈福村打造电商助农产业基地,立足合肥市,辐射安徽省,带动全国助农直播行业发展。
  三只羊的落地既是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也是大圩镇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三产融合的有力措施。
  近年来,为了美化自然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融合,走稳走好特色产业、共同致富的创新发展之路,大圩磨滩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书记项目,依托“圩美·磨滩”乡村振兴项目,成功举办合肥市“一次尝遍合肥美食”大型活动。如今,大圩镇已经打响磨滩旅游品牌,展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圩样板”。
  同样以书记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还有沈福村。该村立足沈福文化项目建设,采取“文化+科技+金融”富民产业链,立足本村特色农产品,通过小田变大田试点项目,大力发展“福稻”产业。同时,以产业带动为切入点,完善旅游接待功能,以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为方向,积极推进旅游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连点成线、以线带片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无论是引入智慧农业发展模式的晓南村,还是以农舍经济为核心、以乡村文旅为发力点的新河村,抑或是推动现代化绿色蔬菜种植的黄港村,现如今,抓党建、促发展的村落在大圩镇遍地开花,可感、可知的项目成效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民生保障 引出居民生活“安居线”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党建引领可以为村民带来什么?这在大圩镇金葡萄社区的“四事四权”工作法中能找到答案。
  “金葡萄小区D区5号楼独居老人无障碍马桶扶手坏了,现在已经修好。”11月1日下午,红色小管家李艾红在上门查看该独居老人生活情况时,发现老人家中的不便之处便在工作群反映问题,随后取来工具将老人家的马桶扶手修好。
  “我们社区实行红色小管家‘坐班制’,像在金葡萄小区ABD三个区,每天安排2名小管家主动发现小区内存在的问题,将以往居民寻求帮助、小管家应诉转变为小管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金葡萄社区党支部书记程凤霞介绍,社区以楼栋为单位,让红色小管家、居民骨干、楼栋长、网格员等共同负责楼栋内大小事宜。对于群众提供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梳理,能当场解决的问题不拖延,无法立即解决的详细记录上报社区,由社区党支部牵头,协调物业、相关部门等召开“三位一体”协商议事会,共同协商寻找解决良策,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
  从党员问事到群众说事,再到代表议事,最终落到支部精准高效为民办实事,金葡萄社区“四事四权”工作法作为大圩镇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之一在不断扎实推进,保障群众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基层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更要以服务人民为核心。在许贵村、南斗村、晓星村征迁复建保障中,村两委干部坚持以党建引领征迁,带头签字交房,为周边群众作出表率,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民们的签约热情,助力回迁安置这件民生实事稳步推进。
  群众在哪里,组织就到哪里。为了做好新小区服务与治理工作,大圩镇党群服务中心工作站先后入驻锦绣花城、圩美苑两座新小区。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刚刚抽签分房的金葡萄家园二期一地块,其名字“圩美苑”就是由居民和人大代表投票确定的。今年4月,大圩公开为这座回迁小区征集名称,经过线下走访征集、线上投票、镇人代会票选,最终确定为“圩美苑”。
  如今,大圩镇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切实办好一批批民生实事。
  生态治理 绣上和美小镇“幸福花”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内容,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今年以来,大圩镇党委以“‘双4A’景区一体化发展”为书记项目,全力推进生态整治。
  “去年以来,为保障南淝河右岸湿地项目顺利开展,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入户做群众工作,统筹研判,妥善解决多家附属物及青苗补偿问题,顺利完成江北联线项目征迁保障工作。”慈云村党总支书记王俊介绍,现在的南淝河右岸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合肥人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宝藏打卡地。
  在大圩镇区域内,环圩东路与科技园路之间的道路是慈云村辖区主干道,也是整个大圩生态农业观光区的主干道。“我们结合当前环圩东路与科技园路路域生态管理实情提出了全新的‘T’整治方案。”王俊表示,慈云村“T”整治作为大圩镇村(社区)级书记项目之一,由“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志愿居民等组成“整治组”“亮化组”和“宣传组”三个小组,每月实时汇总路域生态管理实况,通过乡村共同治理,开展辖区生态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该项目已圆满收官,拆除后新建规范化凉棚450平方米,清理杂物及垃圾15吨,新建停车场共2400平方米,辖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以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还需要党员群众形成合力。如今,迎河村党总支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书记带头谋划建立新能源示范平台及科教基地,面向公众开展“双碳”和新能源科普教育活动;东林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形成“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共建氛围……
  随着一个个书记项目落地生根,大圩镇不断扮靓辖区颜值,塑造出整洁美丽的农旅乡村名片。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百姓得实惠,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一批批“书记项目”的推进落实,大圩镇正在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乐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吴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