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清华铊中毒案受害者朱令去世

  朱令早年照片。
 
  12月23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透露消息,清华铊中毒案受害者朱令去世了。随后清华大学发布消息,悼念朱令:我校1992级校友、勇敢坚强的朱令于2023年12月22日在北京去世。清华大学表示,朱令多年来与病痛顽强抗争。在朱令的生命中,一直有众多校友、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我们对朱令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向朱令的家人致以诚挚慰问。愿朱令此去有琴声相伴、一路走好。”
  律师称案件不会就此终结
  12月24日,朱令父母吴承之、朱明新通过“朱令我们在一起”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宣告:我们的爱女朱令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22日22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0岁。遗体告别仪式于2023年12月24日上午12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12月23日,记者联系上吴承之。针对网友的关心和慰问,吴承之告诉记者:“没感觉(正义缺席),很正常吧,医院也尽力抢救了。(朱令)会安葬在北京。”吴承之同时透露了与妻子的近况,称“我们身体也还行,还没什么计划,慢慢安排。”
  据此前报道,朱令于今年4月份查出脑瘤,被医生宣判“可能活不过10月了”,家人决定不再做伤害性的治疗。11月18日,朱令脑瘤发作,颅压过高,瞳孔放大,高烧至39度,陷入重度昏迷。家人称“已经做好了准备”。11月24日,朱令在病床上迎来她的50岁生日。而在这个寒冷的12月,朱令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但是“朱令案”的真凶到现在仍未归案……
  23日,记者致电此前曾代理朱令案的律师李春光,对方称他是23日才得知朱令离世的消息。当天上午朱令在清华时的同班同学给李春光打了电话,告知了他朱令离世的消息,并受朱令父母的委托,邀请他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李春光向记者表示,从程序上来讲,这个案件本身不会因朱令女士的离世而终结。
   清华女生被确诊为铊中毒
  朱令出生于1973年,是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学生。
  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开始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肚子痛、掉头发,入院未愈。1995年3月26日,朱令再次病重被送入协和医院,昏迷长达5个月。那时互联网还未普及,朱令的多名同学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发出求救电子邮件,收到了两三千条回复,其中约1/3的回复认为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
  后来,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确认,朱令曾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朱令父母怀疑有人蓄意投毒,由清华大学向警方报案。
  与朱令同宿舍的女生孙某当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合法取得铊盐并接近朱令的人。2006年,孙某发表声明,坚决否认自己投毒,并称自己并非唯一能接触到铊盐的学生。
  北京警方曾回应物证灭失
  2013年5月8日,“@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对“朱令令案”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
  朱令令是朱令的真实姓名,因同学间亲密,大家平时都叫她朱令。
  北京警方感谢社会各界对“朱令令案”关注。警方对这起案件未能侦破深感遗憾,对朱令令个人遭遇的不幸和家人承受的痛苦深表理解和同情。
  北京警方指出,工作中,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未受到任何干扰。公安机关和侦查人员对所有的刑事案件特别是严重侵害公民生命安全的案件,都会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开展侦破工作,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但也确有一些案件受侦办条件限制,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最终无法侦破。对此,也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理性客观看待,尊重侦查工作规律,理解支持公安机关依法办案。
  两次因脑瘤病情引发关注
  帮助救助朱令的中学同学贝志诚透露,有一名黑客曾入侵孙某和其他同学的邮箱,获得孙某指导几名同学支持她澄清嫌疑声明的“发帖指南”等资料。记者曾采访到该黑客。他称,“我希望推动调查重启,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希望”。
  2013年,“神探”李昌钰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未破的案子,他们称为“冷案”。“朱令案”如果要侦破的话,“非常困难”。但如果有原始案卷、原始物证的话,“可能有机会”。
  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由于铊中毒损伤的不可逆转性,朱令的智力、视觉、肌体和语言功能都没有得到恢复,留下永久的严重后遗症,朱令的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必须由年迈的父母照料生活起居。
  此后,朱令成了一个符号,她的事件偶见媒体报道。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发生后,朱令案再次出现在舆论场,网友们抱着极大好奇和愤怒追讨真相,也试图帮助朱令。
  今年,朱令曾两次因脑瘤病情上热搜回归公众视野。朱令父亲吴承之表示:“两次被投毒,她不单能活下来,还活了30年,这些都是奇迹。”综合南方新闻网、极目新闻等报道 


   □延伸阅读
  什么是铊中毒?
  1961年,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名为《白马酒店》(ThePaleHorse)的侦探小说,该书最后揭穿了真凶的作案手法:一种名为铊的金属元素。
  在小说《白马酒店》中,有关铊毒症状的描写非常精准,中毒的病患会感到:乏力、刺痛、呕吐、头发一把一把地连根脱落、头发被拔掉也不痛。总之,这种无色无味、作用缓慢、对成年人致死剂量为800毫克的毒素,常常被误诊为发烧或其他的疾病,导致耽误治疗。
  铊,是地壳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元素,主要以单价元素的形式存在。在海水、局部强氧化的淡水和土壤中,主要以三价氧化物存在。一般存在于土壤中,酸性条件下易溶于水,在溶解状态下一价铊较稳定,而三价铊可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从水中析出。
  通过熔炼金属矿石、采矿、水泥生产和以煤炭为主的矿物燃烧,铊可被释放到生活环境中。铊常和某些金属共生,高温熔炼时,铊的蒸汽有引起中毒的可能。
  铊属于被国家严格管制的化学物质,人们在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化学商店中也买不到。
  铊的毒性本身并不很强,但一旦中毒,会长时间毒害人体机能,而且非常难以诊断,因此也难以救治。急性铊中毒目前没有专门的特效解毒药物,但可以尽早使用比如普鲁士蓝联合血液净化的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治疗原则是尽早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及时清除体内的铊以减少消化道铊化合物的吸收;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其他器官功能损害时,及时给予神经营养、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