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休息,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那些意犹未尽的句子:26部文学名著的结束语》,随手点开看了。一个个熟悉的书名,一句句熟悉的文字,我一一地细细看了,感动之余,还有些小自得——这些书啊,原来我都看过了。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漫长时光的洗礼,书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模糊了,但是,这样午休的间隙里,即使是一串书名,寥寥几句,那些以为忘却的记忆便都苏醒了过来,逐渐清晰。
1997年,靠种田为生的父母亲根本无力供四个孩子同时上学,作为长女的我便自觉辍学了。因为一向对我关心照顾有加的小舅舅在江苏常州一家乡镇企业当翻译,父亲便也将我送往了常州,初次出门的女孩,有至亲在身边总是能让父母放心许多。
那时的我,既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学历,想找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进了一家正在招学徒的纺织厂,从零学起,直到成为正式的纺织工,那份工作我大约做了两年。
偶尔的月休假里,最大的快乐就是一个人到工厂附近的市场去淘书。其实如今看来,那压根就算不上什么淘书,因为我对书的好坏,对正版盗版都不是很清楚,只是单纯地认清一个读书的道理——读名著。我按世界名著的目录收齐了看,其它的小说散文也都是找名家著作看。
一个月的工资在四百元左右,当时一心想着攒钱寄回去给父母贴补家用的我,并不舍得多花钱在自己身上,所以书都是挑最便宜的买。现在想来,当时在地摊上买回来的那些名著,应该都是盗版的了。因为书身是那样的单薄,还有缩小的字迹,模糊的书页。可是,当时那个少年的我啊,依然看得那么认真,看得如饥似渴。
当时看过的许多书,现在真正记得清晰完整的并不多,但是,那些读书的时光是那样的充实与美好,也正是有了那时的阅读积累,我后来的重新学习也轻松自信了许多。
前些日子和读初中的小女儿聊起看书,小女儿是个活泼、话有些多的孩子,对于看大部头的书耐心并不足,需要我经常提醒,提醒多了,听在她的耳里难免就演变成了唠叨,有了小情绪她便开始反驳:“现在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看了我还是会忘记的啊。”
对于她的反问,我倒是立刻就有了言语对答,因为这也是我曾怀疑过的。是的,青少年时的我,背过那么多喜欢的古诗文,看过那么多的中外名著,可是,现在还能背下的诗文又有多少,能复述出完整情节的小说又有几本呢?
“没事的,我们只管认真看就好,因为我们看过的每一本书它都会留下痕迹的,在合适的场景里,它就会很自然地被记忆唤醒。不能完整背诵没关系,我们可以凭着记忆里的只言片语去查资料,去搜索,然后还原。但是,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过,那肯定是完全不知道啊。”然后我开始和她说起自己少年时的那些阅读时光,和她说起自己现在依然享受着读书和写文章的快乐,这份快乐,是如此充实且美好。
望着眼前轻轻点着头、默默捧起书的小女儿,我是多么庆幸,那些一个人在他乡穿行于工厂与宿舍两点一线间、寂寥而无趣的时光里,我遇见的是书,是一本本好书。
岁月漫长,日子繁琐,幸喜有书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