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岁月的回望精神的还乡
——读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 □庐江 孙功俊

  
  “故乡既是每个人的生身之地与成长之所,又是诸多先祖骨殖和灵魂堆积之处。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起初是向外的,随着年龄和时间却又在慢慢回到,最终可能是必将回到。”这是著名作家杨献平最新出版的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中的一段文字,他以个人亲历、社会调查等切实的方式,细致呈现南太行山区乡野大地及其人群生存现状、风俗民情、社会状况,是对位于河北故乡“南太行”的又一次深情书写。
  现居四川成都的杨献平,以庞大的散文“群落”构建了一个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中心的文学地理空间,又以家乡为底本,创造了“南太行”这一清晰的文学地理。从《生死故乡》《南太行纪事》《自然村列记》《作为故乡的南太行》至2023年末出版的《故乡慢慢明亮》,可以看出作家的很多散文,都是对故乡“南太行”进行跟踪式书写、不断体悟与认知的文学果实。文学批评家、诗人霍俊明在《故乡慢慢明亮》的推荐语中写道:“杨献平是被河北、西北和西南的时间和空间反复磨砺的凝视者、考察者和精神游离者。”
  提及故乡,在当下,很多人都成了故乡的“异乡人”。对离乡者而言,故乡是温暖而又复杂的存在,有着难舍的岁月记忆与情感留恋,这种留恋在《故乡慢慢明亮》中亦然。“一片生养了祖辈的大地,历史那么悠久深重,地域那么辽阔厚实。”作为“南太行”大地的子孙,杨献平怎样用文字来向世人讲述、呈现?在《故乡慢慢明亮》一书中,山是凌厉的,也是温情的;人是慈悲的,也是伟岸的。作家写个人史,也是家族史、民间史。他写一朵花一棵草的命运,也是一条河一座山的命运。而这一切,最终都是在写一代代故人,一代又一代今人的命运。因此,在杨献平的散文里,读到的是凌厉、温情的故乡,也是充满悲悯的、明亮的一片斑斓大地。
  堪称地方自然风物志的《南太行大地果实》首当其冲:野杏、柿子、楸子、酸枣、元枣,酸到人激灵的野葡萄,还有荚蒾;其次是一场关于“南太行”的草药盛宴:党参、桔梗、柴胡、黄芩、荆芥、蛤蟆、檐下水滴等等。《南太行自然日历》则仿佛天地之间,南太行山野四季时光的履历:大雪消融,孩子们和麦子一起疯长的春天;知了鸣叫,果香弥漫的夏日;满了粮仓,抢种冬小麦的金秋;打闲工、扯闲话、闹闲情的隆冬。作家以纪录片似的文学镜头,让“南太行”充满了学术的魅力。
  杨献平说:“在村庄的所有人,不断生长、青壮和老去,一个被另一个替代,深长的血缘就像天书,一笔一画都是平民历史。”在《那些存在,那些消失》一文中,老军蛋那通晓堪舆风水,能掐会算,满山转悠的父亲和叔叔;没有名姓、没有丈夫、只养了一个哑女、会讲故事的二奶奶;“相爱相杀”的赵有志和老婆这一生蹊跷无解的生与死;“一双驴眼”,善走夜路,一辈子在村里撒泼的“神行太保”随妮子;《冷春》中新婚房里并躺着的小夫妻,屋外哭得地动山摇的两家人,神情各异的旁观者……在人与人性中,作者从迷失到醒悟,精神的轨迹犹如“南太行”的山路,愈加清晰而空寂。“万事万物都是时间的祭品,人像草木一样更替,草木也像人和人的那些事情一样年年翻新”。书中各个章节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堪称悲欣交集的乡村人物志。
  另外,书中大量运用短句,引出短文章、短叙事,干练、明快、硬朗,直接将事物的本来样子原原本本地写出来,有时甚至是“二愣式”的讲述,呈现的不是水墨画般的晕染,而是像版画,有刀斧痕迹和凹凸之感,可咀嚼性很强,这是当下散文写作中非常有意义的表达。
  《故乡慢慢明亮》是一次全景式的回望,是一颗心经年瞻前顾后又反复下定决心、时常咬牙切齿又一再出尔反尔之后的一次灵魂长旅。少年时毅然决然地出走他乡,而中年后却终于在某一刻宿命般倏然驻足,聆听遥远天地间那一缕芜杂的乡音。《故乡慢慢明亮》亦是作家的个人心灵年表。杨献平对故乡的回眸不仅仅是岁月的回望,而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它能听见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对一个离乡人来说,每一次对当下的审视,都包含着对自己来时路的肯定、反思甚至言和。路的尽头就是生命的源头,是一个人精神地图的起笔处。
  一个作家对生活最重要的感恩方式,便是以文字去记录,如果能让读者的心灵有所触动,那更是一种幸福的传递,这也是我读杨献平散文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