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能力关乎百姓幸福。今年以来,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以“书记项目”为抓手,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四度党建”为目标,围绕群众的关键小事、民生实事、生活难事不断“解题”,基层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大大提升,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搭平台 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 前不久,淝河镇席井村党群服务站接到了一个来自川海花园南区居民的“订单”——“小区里的健身器材杂物堆积,影响使用,希望能尽快清理”。服务站工作人员立即将居民的诉求反馈给小区党支部,支部书记在微信群内发布了一条招募志愿者清理杂物的通知,3名党员线上接单,器材周边的杂物很快就被清理干净。
川海花园是2021年交房的回迁小区,目前已入住约一千户,其中不仅有原住村民,还包括很多外来人口,人口异质性突出。为破解“居民结构多元、需求各异”的难题,2022年6月起,席井村党委组织了一群党性强、能力优、作风硬的红色小管家、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通过线上“大调查”、线下“大走访”的形式开展民意收集,为基层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淝河,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群服务站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席井村聚焦群众需求,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党群服务站建设,全方位推动组织进楼、服务进家,筑起了基层治理的“红色堡垒”。
以川海花园小区为例,该小区通过党群服务站收集群众需求,再分类打包、对接派发,构建起“老幼点单-村党委接单-小区党支部派单-志愿者领单”的服务模式。同时,小区按楼栋、分单元建立起19个居民交流群,有效搭建起党群服务站与辖区居民的互动平台、宣传平台,通过群管理实现政策宣导、需求表达、服务提供、信息传播等功能,让“红色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有了阵地,还要有队伍。席井村持续加大培育志愿者队伍力度,健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村党委为主体,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服务机制,让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真切。
抓难点 解好群众“急难愁盼”题 珠光南苑东区是淝河镇贾大郢社区最早的回迁小区,环境卫生问题和停车难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停车位不够,还存在部分车辆占用消防通道的情况。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小区党支部整合各方力量,广泛征求意见,与物业和居民代表多次协商沟通,对小区内部道路停放的“僵尸车”进行清理并规划停车位,新增车位200余个,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难问题。
如何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一直是贾大郢社区思考的工作重点。聚焦需求、目标、服务导向,以“书记项目”为抓手,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线上借助103个小区楼栋群和居民微信群,实时关注居民反映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反馈“大共治”平台、数字城管等渠道居民需求;线下汇聚各小区物业、“红色小管家”、“社区小管家”以及党员和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合力,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收集群众诉求。精准确立1个社区级和5个小区级“书记项目”。
立项破题,找准服务点,基层治理才会更有成效。比如,安百苑A区党支部将小区环境提升作为“书记项目”选题,划分卫生责任区,发挥党员、居民志愿者力量,分片包保;推行奖励机制,评选“清洁楼栋”,鼓励居民参与卫生整治;为缓解小区停车难题,将小区北面闲置地块改造成便民停车场。雍荣府小区党支部组建志愿服务队,利用楼栋架空层开展绿植维护、花卉种植活动,共同设计、打造读书休闲、儿童游乐、居民健身等区域,为小区居民提供沟通交流的公共空间……“书记项目”的走深走实,也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惠民生“一老一小”生活更多彩 前不久,淝河镇卫乡村联合宋村小学开展了一场“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活动中,镇“五老”宣讲团成员通过播放视频、案例解读的方式,讲解了沉迷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如何预防网络诈骗等知识。
“五老”宣讲团是由辖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为了让老年群体“老有所用”,同时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近年来,卫乡村不断充实“五老”队伍,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家风家训、矛盾调处、爱国教育、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20余场次,覆盖老少群体500余人次。
不仅如此,卫乡村还成立“银龄服务队”,开展健康咨询、义诊、科学养生指导等活动,先后为辖区240余名高龄、独居、困难老年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一老一小”最受关注,除了老人,青少年的综合素养提升也是该村关心关注的一项内容。
卫乡村结合辖区卫立煌故居陈列馆,招募“小小讲解员”,开展红色故事会等活动,传承革命传统。同时先后开展“大手拉小手”“乡村少年宫”“小小河长制”等系列活动13场,引导辖区广大青少年读历史、正三观、学知识、爱环保,传播正能量。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牵着“朝阳”,“一老一小”牵动亿万家庭,关乎民生福祉。卫乡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书记项目”,以党群“微项目”办民事、解民忧、增民利,不断激活村党组织内生动力,铺展开一幅老幼同乐、和谐幸福的乡村生活新画卷。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刘哲通讯员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