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昔日学生已为师 古琴魅力一脉传
  
   孙知给学生们讲课。


 
  樊敏演奏古琴。

  师承多位古琴大师,被人才引进至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孙知告诉记者,艺无止境,古琴艺术源于热爱,贵在坚持,还需要守正创新。师从孙知的樊敏,既是合肥一家花店老板,也是一名古琴艺术爱好者,并选择进入高校古琴专业学习,现担任多个社区老年大学的古琴教师。
   【一曲清风】 跨年琴声悠扬起
  2023年12月30日晚,“我们的节日·欢欢喜喜迎新年——2024合肥市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在合肥市包河区凤凰剧院开演。国乐悠扬,穿越时空,叩响2024新年的大门。
  其间,一把古琴,一袭淡绿色汉服,一人端坐,时而轻抚琴弦,时而大开大合。孙知弹奏的一曲《清风赋》,与乐队配合,为听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跨年的仪式感就此拉满。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之首,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生于书香浓郁的家庭,孙知耳濡目染,从小学习民族乐器。“我当时看到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也看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弹琴,喜欢上了古琴。”兴趣萌芽后,孙知走上了专业学习古琴的道路。
  与古琴结缘20多年,孙知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琴大师刘赤城先生,天津音乐学院广陵琴派李凤云教授,并得成公亮、李祥霆教授指导。
  结束专业学习后,孙知回到家乡,进入高校教授古琴专业,录制安徽质量工程MOOC项目《古琴艺术》慕课,成立安徽省首个高校古琴传承基地古琴传习室。
  【一往“琴”深】 世界舞台绽芳华
  “学乐器,没有不苦的。”孙知伸出自己的手,记者注意到,她右手中指明显比左手的宽,手指上也都是茧。她笑称,想学好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日常,“我们小时候学琴,冬天就站在室外,每天七八个小时,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孙知坦言,从学琴到学好琴,前提肯定是热爱,“热爱才能坚持下去。”对学琴的理解,孙知表示,有的人认为古琴神秘,更多人觉得琴很昂贵,其实不然,“古琴的魅力,更多源于传统艺术的魅力,当琴弦拨动的时候,会深刻理解到这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根的召唤。”
  在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北京中山音乐堂等地演出,出访过德国、法国、瑞典、瑞士、奥地利等国,在世界级的音乐殿堂演奏,源于古琴的这份情感,当孙知站上世界舞台,理解得更为深刻。“在德国的一场演出结束后,一名外国老奶奶到后台找我,用英文说‘sobeautiful’。”孙知说,她读懂了什么是传统艺术摄人心魄的魅力,“很自豪,音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多次演出中,孙知回忆均看到或听到有观众流泪或叫好,“很多华人跟我说,让他们想到了祖国。”
  “琴缘很奇妙,人们常说高山流水遇知音,我更觉得是高山流水盼知音。”孙知说,学琴并以教授古琴为职业,让她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收获越来越多的知音,“更多是一种自我的肯定与进步。”
  【一路生花】 守正创新传匠心
  在孙知看来,古琴艺术根植于传统,也焕发着时代的创新魅力。“这次弹奏的《清风赋》,即是一种旋律的创新。”孙知解释,可以看作是国风的一种新旋律。在舞台上,《清风赋》不仅旋律悠扬,其指法也充满了感染力。“这是指法的创新,兼具舞台表演性和旋律氛围的渲染。”
  此外,将现代曲目移植成古琴曲,也是创新的重要路径。比如孙知演奏的《兰亭序》《大鱼海棠》和《不染》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让人耳目一新。“艺无止境,所谓琴德,包含的就是一种永远不满足,提升自己的内涵。”记者采访了解到,安徽古琴专业教学于2017年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恢复,古琴传习室于同年成立,是安徽省唯一一个设在高校内的古琴工作室,并开设古琴表演专业,使古琴教学在高校内规范开展,让安徽省高校古琴专业教育正式化。
  “传习古琴文化,传承古琴匠人匠心,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古琴专业人才。”孙知向记者介绍,成立至今,学院有近400名学生在传习室学习古琴文化,为安徽省古琴专业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学生专业功底扎实,不少人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或从事古琴的教学。”
  而孙知的古琴课堂,除了在校内,还加强课外实践教育,将课堂搬进社区基层、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将教学成果转化为音乐会和讲座,让学生在参与古琴专业学习的同时,普及弘扬传统文化。
  当年曾埋怨自己的古琴“总是弹得不完美”的小丫头,如今已不仅是业内人士印象深刻的“独奏《广陵散》的小姑娘”,还是学生们口中亲切的“孙老师”。
   【一脉相传】 当年学生已为师
  “我特别感动,更感谢孙老师。”樊敏的古琴启蒙,从看到父亲的一张古琴开始,之后被推荐向孙知学琴。不到两年,她萌生了到高校进行专业学习的念头。
  “当时国家有政策,部分高校开放了社招。”樊敏回忆,当时她从老家来到合肥,开的花店还未步入正轨,但这并未打消她学琴的念头。“回老家报名,经历笔试和面试,当时以为自己肯定考不上。”樊敏说,面试前,她的琴是调好的,但在演奏时却突发状况,“演奏的是《酒狂》,感觉音不准。”好在有惊无险,樊敏最终成功“上岸”,成为孙知的学生。
  “当时课程很紧,抓紧一切时间练琴。”樊敏告诉记者,进入校园后,她很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凌晨三四点就起来练。”她回忆,一次在外培训,她白天上完课,晚上回到宾馆后,从11点左右练到了凌晨三四点。
  樊敏说,她很喜欢古琴的经典曲目,比如《流水》《醉渔唱晚》和《洞庭秋思》,也钟情《山水情》这一曲目,讲述的是师生传承之情。靠着一股勤奋的劲头,樊敏在省内和国内多个专业性比赛中获奖。
  “当时刚从老家到合肥,其实很迷茫。”樊敏说,会弹琴后,她觉得心情放松,“特别舒适,感觉有自信了。”她经营的花店也见证了这一成长。“原来的店名叫‘治愈’,现在换了新址,取名为‘枝予’。”她坦言,既是感谢孙老师的知遇,更似是自己的经历。
  从业余爱好到专业学习,樊敏现在也成为一名古琴教师,在合肥芙蓉社区等多个社区的老年大学任教或开讲座。“没有基础的学员很多,有的看到古琴减字谱,感慨这是‘天书’,打起了退堂鼓。”樊敏说,作为教师,表扬和鼓励很重要,学生有了成就感,坚持练习也就顺其自然了。
  “练琴,讲究音准节奏和气息。”樊敏和记者分享,在古琴学习中,有学员反复练习后发现没有效果,或者看到类似“跪指”的指法后,想要放弃。“核心是抠每一个细节,找到每个学员的瓶颈点。”她的经验是将曲子里较难的部分单独拎出来,带着学生从慢练到快练的反复过程中,攻克瓶颈。
  “谱子也要唱出来,讲究张嘴唱就要动手打拍子,动手打拍子就要张嘴唱,练习音准。”樊敏解释道,演奏古琴,手指关节搭在哪里,从哪个角度入手和收手,同样重要,“手形准了,音也就准了。”在学琴中,樊敏建议边看谱边弹琴,“如此,在之后的学习中才会受益,而不是离了老师手把手教,就很难练习。”
  新安晚报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赵琳通讯员黄筱静(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