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市教委发布的一则转学公示火了。引发热议的是,大多是北京本地学校的学生向其他省份转学,且有从清华大学转入双非院校者,被网民称为“逆向转学”。1月4日上午,记者致电其中一名转学学子所在的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工作人员表示,从公示结果来看,转学已办理成功,至于后面安排,是学生的事情。关于学生转学原因,对方表示涉及隐私,不便透露。(今日《新安晚报》A10版)
大学转校政策其实一直都有,近年来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成熟。整体来说,这一机制的门槛和程序极其严苛,故而涉及的学生也非常有限。按照规定,此类“转学情况”必须详细公开,这显然是为了引入社会监督,以此杜绝暗箱操作的乱象。最近,北京市发布的相关“转学情况公示”,就吸引了全网的围观与热议。细心的网民敏锐地发现了其中“逆向转学”的案例,因其太过特殊和反直觉,很自然地就被拿出来猜想、解读了一番。
从清华大学转学至双非院校,有点自降身价、纡尊降贵的意思。须知,在很多人教育观念中,名校情结精英论根深蒂固。“宁当凤尾,不当鸡头”的理念很有市场,且往往会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选择。置于这种大背景下,看似人往低处走的“逆向转学”,确实显得很突兀,甚至可以说是特立独行。当然,当事人其实丝毫不必理会局外人的非议。倘若换个角度理解,此举何尝不能说成是遵从内心、理性务实“放下面子换里子”的智慧呢?清华学生的身份,是光环也是负担,被架上去下不来的,活在他人目光中的,大有人在。涉事学生能够放下这一切重新出发,也算是活得真实、勇气可嘉。尽管被调侃是“逆向转学”,但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便是人生的正确方向。转校、换专业,为了获得这个新机会,涉事学生付出了足够大的代价、押上了足够多的筹码——当这份破釜沉舟的心路抉择被置于公共舆论场上接受评判,其俨然被赋予了一丝百感交集的况味。纵向对比而言,我们会有一个大致的观察,那就是“高校转学”的折价成本越来越高。2019年,曾有北大学生转学中南大学的案例。彼时,还属于知名高校内部的流动。而从最新的这份名单看,清华大学的涉事学生只能转校去一所双非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从本质上说,这也可以视为一种交易策略,通过降低预期目标,来换取交易的尽快达成。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炙手可热,本就有着极高的溢价,相应地,转学而来者必须付出更多折价。
纵使是清华学生转校“低就”,也是对转入学校学位资源、教育资源的一种占据。这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市场自主调节的过程,“定价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很难说是对是错。只能说,这样一个局面,是兼顾了公平考量和供需关系,自发形成的一个均衡点。 然玉/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