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虚拟绑架” 盯上海外留学生
有人被骗上千万
  1月2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布消息称,在美国当地警方、中国驻美国使馆和中国国内公安机关等多方努力下,中国留学生庄凯(译音)已于当地时间2023年12月31日晚安全找到,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据当地警方介绍,该名留学生系遭遇了“虚拟绑架”电信诈骗,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近期,“虚拟绑架”电信诈骗盯上海外留学生,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警方都发布涉及“虚拟绑架”的案件信息或警情提示,涉及诈骗金额从10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有驻外使领馆也针对“虚拟绑架”发布预警。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已经发生过“虚拟绑架”电信诈骗盯上海外留学生的案例。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期,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对夫妇向属地派出所报案称,一名福建口音的男子用在东亚某国留学女儿小王的微信与其联系,称已绑架其女儿,并向其发送女儿被绑架的照片。
  接报后,民警一方面安抚夫妇两人情绪,指导他们与“绑匪”周旋。与此同时,民警迅速联系到其女儿在东亚某国预科学校老师,并委托老师在当地报案。
  报案9小时后,小王的母亲接到预科学校老师电话称,该国警方通过技术定位在当地一酒店找到小王,并将其带回警局作笔录。
  据小王回忆,当时她接到所谓“大使馆”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其涉及一起信用卡诈骗案件,需要配合上海警方调查。“我确实弄丢了信用卡,担心有人用我的信用卡从事违法活动。之后一个自称‘上海民警’的人联系我,报出我的准确信息,表示如不配合工作,将影响我父母的正常生活,我就信以为真了。”
  此后,小王通过境外社交软件与自称“警察”者联系,按要求主动配合拍摄了自己被捆绑的照片并发送给对方用于所谓的“警方比对”。所幸的是,后来在多方努力下,该骗局被成功识破。
  针对类似案例,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警方都曾发布涉及“虚拟绑架”的案件信息或警情提示,涉及诈骗金额从10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有驻外使领馆也针对“虚拟绑架”在发布预警。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支队情报综合大队大队长马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虚拟绑架类”诈骗是一种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传统“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升级版,利用留学生涉世未深、信息不对等而精心设计的“双向连环骗局”。
  上海市反诈中心对2022年以来涉及的境外留学生被骗案件分析发现,案件中受害留学生平均年龄仅为22岁,年龄最小的仅17岁,年龄段主要集中于“00后”,“出境到首次被骗”的间隔时间最短仅为1天,超过半数被骗者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内。
  北京市双利律师事务所丁文均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电信网络诈骗侵犯的对象不仅仅是公民的财产,还有公民的隐私权,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被侵犯的个体形成了民事、行政、刑事多个交叉的法律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反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全方面的法律支撑。但电信网络诈骗呈现跨国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仅有的固化法律很难面对“不断进化”的电信网络诈骗。因此,各国相关立法需持续完善。
  红星新闻记者祁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