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两高校迈入“大学时代”
合肥大学、蚌埠医科大学揭牌,两校师生迎来多项利好


  两所高校已更换新校名。 

  1月8日上午,合肥大学揭牌活动在该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标志着合肥学院正式更名为合肥大学。1月6日,蚌埠医科大学揭牌活动在该校龙湖校区举行,标志着蚌埠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从学院更名为大学,两所高校开启了高水平建设的新篇章。
  两所高校教研实力雄厚
  合肥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2002年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更名为合肥学院。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被誉为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2016年,学校正式提出更名合肥大学。2020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更名报告上报教育部。2023年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合肥学院更名为合肥大学。
  蚌埠医科大学的前身蚌埠医学院由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于1958年援建创立。学校承继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完整教学体系和优良育人传统,66年来为国家输送了15万名优秀医学人才,获批建设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安徽省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从这里走出了5名两院院士,院士数量在安徽省属高校排名并列第一。
   大学之“大”体现在何处?
  我国对大学和学院在办学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和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等办学软实力方面都有不同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给出了具体设置标准,如在办学规模上:称为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总体来说,大学比学院的各方面要求更高。经过多年发展,蚌埠医科大学和合肥大学在“硬杠子”上完全达到了大学办学要求。
  大学的数量、规模和水平,一直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与否的重要指标。从安徽全省来看,2023年11月以前,高校中以“大学”冠名的只有15所,占比在长三角区域偏低,且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皖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和类型不平衡明显。蚌埠医科大学和合肥大学的揭牌,直接缓解了这种不平衡。
  校名更新了,办学“里子”是否也能更上层次呢?
  记者从蚌埠医科大学了解到,该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前三个是主要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学科均进入ESI前1%。肿瘤学入选国家“十三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学校现有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一流、品牌)专业1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
  合肥大学方面,该校博士教师目前占比已达到50%以上,“双能型”教师占比达到85%以上。2023年,更名前的合肥学院招生总人数为3540人(不含中外合作);根据教育部核定数据,更名后合肥大学预计每年本科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4500人至5000人。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也将更加紧密,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占比达到70%以上。
  合肥大学已经提出了更名后5年发展规划,初步发展目标是建成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持续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等。(下转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