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拎着火炉去上学
□合肥 邬云
  晨起推开窗户,雪花漫天飞舞,紧锣密鼓地下着。
  想起我的故乡,那是大别山西南边陲的一个群山环抱的古老村落。我小时候物资匮乏,为了御寒,人们把木板与竹钉围拼而成桶状,底部镶嵌一块长方形木板,把一只泥巴做的器具,叫做泥钵的东西搁在木板上,用来盛放炭火,炭火之上架着均匀的细细的木质条状物,这样温度可以均匀地从缝隙中散发出来;上方镶嵌着宽大光滑的木板,人坐在上面,脚踩在条状物上,不一会儿浑身都暖洋洋的。此物名曰“火桶”,大大小小,每家必备。记得家里最大的一个,我们兄妹几人可以坐在里面玩“开火车”的游戏。也有我们上学拎的,因体积比较小,叫“火炉”,上方镶嵌的不是木板,而是一块弧形横板,便于用手拎。就连大姑娘出嫁,娘家要配的“三盆四桶”里也少不了它。年轻人到单位上班,报到后发的用品里也有它的影子。到了冬天,男人们坐在里面侃大山、玩扑克、喝酒;女人们坐在里面拉家常、纳鞋底;孩子们坐在里面做作业、玩游戏。
  晚上,孩子们都睡了,母亲将他们的袜子、冬衣统统放在“烘罩”(竹编的,略大于火桶的外沿)里,上面盖上一块旧棉被。早上起来,穿上暖暖的衣服和棉鞋,十分舒适。
  我们小孩最喜欢的还是拎着火炉去上学。烤火是借口,主要还是玩耍和用火炉烤东西吃。
  从家里到学校,是四五里的盘山公路,上学路上,北风呼呼地吹,小伙伴们的脸和手都冻得红红的。男孩子不烘手,右臂抡起火炉从前胸经过头顶再往下呼呼地转圈,引得一片女孩子的惊叫声。因为惯性,盛满炭火的泥钵纹丝不动,丝毫没有掉下的危险,炭火迎风燃得更旺,把冬日晦暗的山路都照亮了。
  到了学校就烤东西吃。看上谁的“红薯片”,就随手抓上一把。有时还有咸鱼,那时的鱼也不是买的,都是从河里捞来的,不值钱。也有从家里“偷”出来的吃食,什么都有,黄豆、玉米、蚕豆、花生……趁老师不在,各人拿出“偷”来的“战利品”放进火炉里烤,顿时教室弥漫着各种香味。享用佳肴时,偶尔也分一些给没有的同学。上课铃响了以后,就不敢烤了。记得有一次早自习,教室里静悄悄地,突然,“砰”的一声,不少人吓了一大跳。原来,是一个小伙伴的黄豆没处理干净,烤爆了。教室里传出了老师很严厉的训斥声,但很快被我们快乐的笑声淹没了。
  火炉伴我度过了童年快乐的冬天。
  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空调,条件好的还装了暖气,但再也找寻不到童年的“火炉”“火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与温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