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引江济淮工程茨淮新河泵站启动大型水泵,来自长江的滚滚清水首次抵达阜阳。徐丹丹/摄
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是全面提升皖北地区城乡供水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该工程充分发挥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效益,以地表水水源替换现有的皖北地区地下水水源。工程涉及淮河以北28个县(市、区),惠及人口约3000万人,其中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人口约2514万人。工程规划建设和完善59个地表水水厂,替代原有的1000多个小型农村地下水水厂,构建皖北地区“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的供水格局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近日,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2023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
阜阳5个县区完成水源替换
2023年底,随着阜阳市阜南县农村供水中心水厂建成供水,阜南县苗集镇居民马文灵家用上了引调水。“水质非常好,干净清澈,用了以后,杯底桶底都没有杂质,喝着清甜,口感很好。”
为了让大家喝上引调水,工程从淮河取水,分别输送到蒙洼中心水厂和阜南县农村供水中心水厂进行处理,然后再送到千家万户。为加快进度,阜南县在完成沉淀池、清水池等制供水项目后,立即进行调试通水,实现了边供水边建设配套项目的目标。
阜南县农村供水中心水厂项目经理张波说:“每天供水量能够达到6万吨,实现满负荷运行后,可达到日供水量12万吨,同时我们还组织10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进行一些配套收尾,整个项目预计在2024年一季度实现全面竣工验收。”
阜南县农村供水中心水厂与蒙洼中心水厂一起,日供水量可达20万吨,可以让阜南县136万农村居民喝上更加放心、更加清洁、更加充足的优质淮河水。
据介绍,截至2023年底,阜阳市颍上、阜南、颍州、颍泉、颍东5个县区全面完成了水源替换,惠及农村人口450万人,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农村人口水源替换任务。
蚌埠固镇县全县喝上引调水 蚌埠市固镇县地处缺水地区,地下水硬度与钙镁离子含量较高。截至2021年,全县65.2万人口,其中45.08万人仍在饮用地下水。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固镇县谋划了新建刘集水厂、谷阳水厂,迁建县经济开发区水厂、蚌埠铜陵产业园水厂管网延伸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余下45.08万群众的饮用水源置换。
2022年8月10日,刘集水厂并网供水,实现了东部片区刘集、濠城、石湖3个乡镇10.2万人喝上引调水的目标。2022年11月30日,蚌埠铜陵产业园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完工,2022年12月9日谷阳水厂完工,实现了谷阳镇、王庄镇、新马桥镇、杨庙镇、湖沟镇、任桥镇、仲兴镇等七个镇34.88万农村人口喝上引调水的目标,率先实现全域农村供水水源替换,全部达到24小时稳定供水目标。
据介绍,四处地表水厂水源均为怀洪新河水,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保障水质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目前,全县都喝上引调水。
明年底前完成第二批水源替换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目前,第一批13个县(区)中,亳州市蒙城县,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淮上区,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等8个县(区)已全部完成地下水水源替换。阜阳市颍上县、阜南县、颍泉区、颍州区、颍东区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去年底都已通水。
第二批15个县(市、区)中,亳州市涡阳县、利辛县、谯城区,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埇桥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2023年度建设任务已完成,去年底具备通水条件。
据悉,2023年底,第一批13个县(区)已全部实现地下水水源替换,第二批15个县(市、区)部分实现地下水水源替换,惠及农村供水人口940万,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第二批15个县(市、区)地下水水源替换。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