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聚焦“七个强省 ”唱响“安徽强音”
大皖新闻推出“安徽图强”大型融媒体联动直播,展现安徽发展成就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 

  1月22日起,安徽进入“两会时间”。每年此时,安徽总是备受关注——过去一年,奋进中的安徽带来了怎样的精彩?为了找到答案,大皖新闻推出“安徽图强”大型融媒体联动直播。1月21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在省内兵分多路,聚焦“七个强省”,全景展现一个生机勃勃、阔步前行的安徽。
  “七个强省”成为新目标
  近年来,安徽发展迅速。以经济总量为例,1952年安徽生产总值仅为22.9亿元,2009年突破1万亿元,2014年突破2万亿元,2018年突破3万亿元,2022年超过4.5万亿元。
  2023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安徽此后五年的总体目标:锚定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
  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面对这一目标,安徽如何实现?科技创新、教育、人才是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永远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盾量子,前方记者了解到量子科技最新的成果,也感受到量子科技改变未来的力量。量子科学家们用不懈努力,助力量子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高质量的发展。位于潜山市的野寨中学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名校,以“景忠·成人”的校风校训闻名,也以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经过多年耕耘,安徽从劳务输出大省到人口净流入省份,如今已是人才聚集高地。这几年,安徽已经聚集了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和4000多个创新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研究院,可以充分感受到安徽引才汇智、人才集聚的生动实践。
  安徽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创新、教育、人才支撑着强省之路,也支撑着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以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为代表的安徽制造业逐步崛起。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记者近距离感受了安徽智能绿色制造的发展。
  在利辛的养牛基地,当地积极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加快肉牛这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养牛”让农业更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七个强省”建设中,生态与文化是自然禀赋的体现。安徽区位得天独厚,人才灿若星河,人文底蕴深厚,山水优美秀丽。不断挖掘自然禀赋的潜力,可以更好地助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在合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候鸟蹁跹,生物多样性在这里体现得更加清晰。安徽在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都取得显著成绩。
  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年轻力量的加入让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增添更多活力。久唱不衰、常唱常新的背后,是艺术工作者们守正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时代,“新徽班”展示出新气象,也焕发了新生机。
  当前,安徽发展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加快建设“七个强省”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有前景,更有清晰的路径和宏伟的蓝图。大皖新闻的“安徽图强”大型融媒体联动直播历时三个小时,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和点赞。阔步前行的姿态,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安徽更加期待。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