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们认真参会。程兆/摄
1月22日上午,安徽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开幕会,并进行了首次大会发言,五名省政协委员就民营经济发展、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安徽光储产业发展、能源资源基地建设、高等教育发展五大领域各抒己见。
推动国企供应链向民企开放
民营经济是支撑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安徽长安开元投资集团董事长吴成月建议,要健全民营经济形势监测指标体系,聚焦原材料、用工、物流等,建立重点企业利润常态化监测平台,及时推出降本增效举措。同时,健全企业诉求清单化、闭环式办理机制,搭建“政企约见平台”,促进企业需求与政府服务“靶向对接”。
另外,要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项目推介平台,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以及技改投资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发展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科技贷等财政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定制化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加大对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培育增长新动能。
吴成月还建议,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落实好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国有企业供应链、重要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同时,推进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杜绝选择性、“一刀切”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推进长三角创新要素共享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对此,省政协委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友国建议,要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和产业“双向奔赴”,用创新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硬核”驱动力。
张友国说,要建立完善超越行政边界、打破行政隶属的创新生态互洽机制,协同推进区域内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支持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皖设立研究机构。同时,搭建市校合作交流平台,引导设立产业孵化、加速器,促进高校项目成果转化,推动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地方支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良性格局。做强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跨区域平台,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目前,三省一市集聚23个大科学装置、超4万余台(套)大型科学仪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互联互通。张友国建议,安徽要加快打造科技大脑,发挥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作用,助力四链深度融合。以场景工程为牵引,以大模型能力为突破,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场景,打造智能化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同时,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安徽公司等载体,从供需两端推动研发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高效对接。
张友国还表示,基于我省在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行业的领跑地位,面向具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开放更多场景和市场机会,鼓励做大做强,突破“卡脖子”封锁。同时,推广“中国声谷”成功模式,对于有能力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链主型企业,可以以园区运营形式,推动产业孵化和产业集聚,打造“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科技和产业共同体。
让有光的地方就有光伏
近年来,安徽光储产业异军突起。2023年前10个月,光伏和锂电池合并营收近3200亿元,追“光”逐“能”位居全国前列。而滁州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片产能分别占全省的60%、50%、50%,全年完成产值1362亿元。
对此,省政协委员,滁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万瑞健建议,光储产业要科学选择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地方,可紧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选项目,重点突出组件的应用场景适配性、光电转换效率、产品可靠性、环境耐受性等,看准项目、选商引资。“比如,以轻质柔性组件、钙钛矿、TOP-Con、BC为代表的先进光伏,以液流、氢能、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
另外,要紧盯引领技术选路线。技术优势是产能过剩周期中的“避风港”。目前,主流路线为TOPCon电池,N型电池取代P型是方向。“可瞄准N型高效光伏、晶硅薄膜柔性组件等技术,招研发、攻核心。”
同时,要紧盯多元场景推应用。万瑞健表示,随着晶硅材料价格下跌,“光伏+万物”的条件逐渐成熟。可围绕光伏创新性产品开发和多元化场景应用,
让有光的地方就有光伏。
万瑞健还建议,要帮扶用好现有企业,支持合肥、滁州等地,建立一批专注于光储技术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机构,为现有企业提供创新支撑。同时,支持已落地企业在皖增资扩产BC、HJT、钙钛矿等新技术,并逐步由“生产基地”向“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中心”“总部+生产基地”转变。
光储融合、“光储+行业”是新趋势。万瑞健也建议,要让更多的安徽“绿电”即产即用、就地消纳。
打造五大能源资源基地
安徽是能源资源大省,矿产种类齐全,资源储量丰富,是重要的能源资源保障基地。对此,省政协委员、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副主任潘国林建议,要结合我省资源禀赋,将安徽打造成能源资源基地。
潘国林说,我省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已探明铜、金、铅、锌、钨等矿床200多个。近年来,在宣城茶亭、皖东地区接连取得铜、金找矿突破。全省保有铜金属资源量超过600万吨,居全国第6位。建议进一步加大铜矿资源勘查力度,提高铜及其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以铜陵、庐枞为中心,向安庆、池州等地区辐射,优化升级沿江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生产基地,培育新产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另外,要聚焦铁矿资源,整合壮大黑色资源基地。潘国林说,我省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宁芜庐枞、霍邱地区,保有矿石资源量52.9亿吨,居全国第5位,资源保障程度高。建议加快推进区域资源优化整合,建设马鞍山、霍邱、庐江三大铁矿基地,提高铁矿资源集约化开发和产业集中度。
钼是稀有矿产,也是我国战略性矿产之一。安徽省钼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别已探明的金寨沙坪沟钼矿,钼金属量246万吨,规模大、品位富、矿体集中、易采易选,是世界级优质矿床。潘国林建议尽快纳入我省重点项目,打造稀有资源基地。
清洁能源方面,我省是全国页岩油气五大优选地区之一,资源潜力巨大。潘国林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推进非常规能源(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建设非常规能源基地。
最后,我省要聚焦非金属矿产,积极打造特色资源基地。“玻璃用石英岩、水泥用石灰岩等是我省优势矿产,建议摸清资源底数,加快科技攻关,延伸光伏玻璃、镁合金、凹凸棒等产业链条。”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如何让高等教育起“高峰”成“高原”,省政协委员、皖西学院党委书记袁维海在发言中建议,要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新设调整一批适应十大战新产业发展的紧缺专业和新医科引导性专业,加强新材料、人工智能和医疗器械与装备等工程学科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模。同时,要扩大头部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规模,扩大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招生规模。
袁维海建议,全方位梳理省属高校学科建设现状,统筹项目、平台、人才、资金向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集聚,“一校一策”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培育,提升我省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和服务社会贡献度。
袁维海说,要加大面向全国遴选大学校级领导力度,高标准实施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支持行动。同时,探索试点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赋予试点高校用人自主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于源绮张楠项磊实习生汪菁张燕张清怡华震宇王海燕